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自1999年设立以来,从吴文俊、袁隆平到屠呦呦、黄旭华,每一位获奖者的名字,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银河。

  今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获此殊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戴上沉甸甸的奖章。

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是欧美同学会资深会员,曾任武汉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他充满传奇的科技创新故事与他的留学报国情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怀祖国的留学路

  李德仁是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人,11岁考入离家30多里路的泰州中学。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当年的成绩单——除了体育,各科都是满分。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年39岁的李德仁来到恩师、著名测绘科学技术专家王之卓院士身边学习。心怀留学梦想的李德仁,第二年参加了出国留学考试,又考了第一名。但是,直到1982年,已经43岁的李德仁才获得赴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斯图加特大学,他师从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课题:“要把数据中的各种误差区分出来、处理干净来保证数据的精确度。”面对世界级科技高峰,李德仁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提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解决了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由此写就的博士论文,至今仍保持着斯图加特大学历史最高分的纪录。他的老师同学中不少人都知道:“中国有个王之卓,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拿了航测博士学位;现在又出了一个很厉害的中国人,他叫李德仁,是王之卓的学生。”

  回忆这段往事,李德仁深有感触地说:“人生的进步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走的每一步都要总结,看走稳了没有。国家给钱让你去留学,你起到了你的作用没有?如果你经常这样对自己提出要求,你就可以进步得比较快。”

  李德仁从德国毕业时,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也说出自己最朴素的话:“科学要为祖国服务。学到本事就要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们那时最真实的想法。”

  虽然始终心系祖国,但李德仁常打趣说,他的留学报国情怀与妻子朱宜萱有直接的关系。朱宜萱在当年给他的一封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儿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永远创新的战略家

  作为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李德仁长期致力于提升我国对地观测能力水平,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重要成果。

  1985年回到武汉大学后,李德仁进一步建立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出版了国际首部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专著。为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本世纪初,李德仁主持设计论证了中国首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推动中国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

  2006年,他牵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开展通导遥一体的天地互联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建议。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作为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专项副总师,领导参与了该专项的顶层设计,并带领团队开展了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攻关,经过10年建设,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

  2013年,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设立“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以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为目标,实现中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从2013年4月首颗“高分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天,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14颗卫星,每颗都具备独特的观测能力,涵盖光学、雷达、红外、高光谱等多种技术类型,推动了新一代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也为我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好了技术和人才储备。

  通俗地讲,遥感卫星就是给卫星装上看地球的眼睛,它可以从太空看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看得越清晰,获得的可用信息就越多。经过10年努力,李德仁团队把中国光学遥感的分辨率提高到0.5米,这是一个巨大的科技贡献,用他的话说就是:“满足了国家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大众老百姓的需要,也支撑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李德仁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并同步启动了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工程,目前已经研制发射了4颗珞珈系列卫星。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遥感卫星看地球更清晰了。

  今年7月1日,李德仁从北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回到他工作的武汉大学,给师生们做了《爱我中华 科技报国》主题报告。同时,他宣布了自己下一个五年计划,到2030年时,他要带领科研团队建成一个拥有252颗卫星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让全球更多的人享受中国卫星带来的优质服务。这个“星座”由四种卫星组成,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连在一起,可用于农业、交通、采矿、海运、智慧城市、智慧农村等。

  服务祖国的教育家

  在所有工作中,李德仁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最看重的事情是上课。他说“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把教育办好,把科技搞上去,还要把人才培养好,这是我们国家的希望。”

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的办公室

  在武汉大学,有一门课被称为“最奢侈基础课”。《测绘学概论》这门课是始自1997年9月、面向本科新生的基础课,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一讲就是20多年。在学生们眼中,李德仁最会“卖关子”:“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提问渐次深入,课堂上不时有人“交头接耳”。见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他便顺势引入讲课重点,“学问就藏在我们今天的讲授里,请看摄影测量……”李德仁用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对学科专业的深刻见解,激发着一代代学子对测绘遥感事业的热爱。

  2022年,在李德仁的推动下,武汉大学联合国内十多所高校共同论证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测绘遥感地理信息专业。

  每当讲起自己学生手头上的工作,李德仁都如数家珍。“龚健雅院士在做中国的数字地球模型、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国重实验室主任杨必胜三维建模做得很好,他用无人机做碳排放、碳吸收的研究非常精准;我还有个研究生正在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在大量的遥感数据中自动解译目标……”李德仁堪称桃李满天下,百余位博士生从他门下毕业,几乎个个成绩斐然:一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梦想几乎都是从“测绘学概论”这门课开始的,一批批一代代武大测绘学生跟随老师走上助力测绘科学事业发展之路。

  虽然几年前已“荣休”,李德仁仍频繁出现在武大的讲台上。他曾说:“教授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第二任务是组织科研,第三任务才是自己动手搞科研。”“虽然年纪大了,还可以把握方向、提出问题、出好‘卷子’。真正干活要靠年轻人,他们在研究上超过我们,我们要高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德仁常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授,是我一辈子的使命。”40年来,李德仁牢记立德树人,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倡导“读书、思维、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武汉大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

  留学报国擎大旗

  武汉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998年12月,李德仁先后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武汉欧美同学会成立初期,他与李培根、叶朝辉、袁志明等一大批院士专家,在强化留学人员思想引领、加强武汉欧美同学会自身建设,推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李德仁院士在武汉欧美同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武汉欧美同学会原秘书长马杰回忆说,李德仁会长很重视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会定期组织留学人员参观武汉红色教育基地、参加专题报告和座谈交流,让大家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前辈“留学报国”的奋斗历程。李德仁在任期间,武汉欧美同学会设立“留学报国奖”,每次他都认真参与评奖工作,选拔优秀会员,鼓励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发挥优势,建功立业。

  作为国宝级专家,李德仁积极发挥武汉欧美同学会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在他的倡导下,先后举办了“智慧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论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高层座谈和专题座谈会。组织会员就武汉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城市建设、核心增长极、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共提出意见和建议4000余条,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论证和政策宣讲200余人次。经过李德仁会长牵线搭桥,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美国辉瑞制药落户武汉,创建了研发中心。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谈起老会长李德仁,武汉欧美同学会秘书处一位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李会长所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良好的家风,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因为父母爱读书,李家的子女都自觉勤学苦读。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学习习惯,是他一步一步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