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改革开放新蓝图,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窗口。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一个周期性增长的背后,都离不开改革的强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2012年至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超126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从10.4%提升到12.4%,已经连续七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外贸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2023年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投资”遍布全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产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发展中国家4000万人摆脱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全会向世界传递出高度的确定性和正能量。复杂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全会确认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全球南方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将大有可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是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助力全球南方更好发展,和全球南方国家一道,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发展目标共同努力。
《决定》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涉及扩大制度型开放、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特别是《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近期中国对一些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受到普遍欢迎,国外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游客分享在中国看到的见闻,取得良好效果。《决定》要求尽快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
《决定》中提到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开放不仅是对发达国家而言,同时也是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二者同等重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发展中国家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高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发展理念、国际规则、商业可持续、绿色低碳。
第一,发展理念方面,以中非合作为例。中非积极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为非洲国家推动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新兴的发展经济学,强调有效市场加有为政府,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特别是通过园区建设为抓手创造局部有利环境引领经济发展。2023年,全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8.4%的进出口总额和19%的吸收外资额。这样的园区建设也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埃塞俄比亚总理高级顾问阿尔卡贝在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致辞时表示,新结构经济学基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际发展经验的理论,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理论一定要契合政策制定的角度,才能对实际产生影响和作用。
第二,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共建“一带一路”完全遵循现有国际通行规则,坚持公开透明,在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管理、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方面持续发力,共同实现“软联通”。
第三,建设项目要按照市场化原则确保商业可持续。把“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原则。根据各个国家自然禀赋和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等领域产能合作。鼓励中国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向全球南方国家自主提供新增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中国企业以三方、多方合作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项目。
第四,绿色低碳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要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大力推动建设绿色发展工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鼓励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绿色低碳产业等低排放项目的对外投资规模,支持这些国家的绿色转型,助力当地创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和潜力
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压力,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表现可以用“稳中有进”来概括。从宏观指标来看,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7.8%和8.7%。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显示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和外需的改善。
从发展质量来看,中国继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上升,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表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领域。创新驱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发展环境来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包括财政刺激、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这些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运行,并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社会总体稳定,消费信心逐渐恢复,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出现了50余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高频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体现在多个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实现了经济长期的高速发展,中国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这在人类历史上来看都是最伟大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将使中国经济更有韧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是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有效应对外部干扰和冲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是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同时推动城镇化,创造巨大市场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保障民生。
再次是加快经济绿色化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中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时,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使中国经济更有韧性,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