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欧美同学会始终高举报国旗帜,共同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不断奋斗。学长们的爱国精神始终激励我们用更大的实际行动回馈祖国。”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在欧美同学会大讲堂暨留学人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如是说。
17年前,段慧玲在英国、德国学有所成,在党和国家的感召下,选择回到祖国工作,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从事界面力学和流固耦合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推动了力学基础理论创新,促进了相关学科重要工程应用。“幸运的是,一回国,我就赶上了祖国大踏步向前的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们迎来了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黄金时代。”段慧玲说。

“在我看来,中国现代的科技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留学人员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历史。”段慧玲在座谈发言中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重要的历史转折节点。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科技“东方崛起”的进程。从内部看,民族要复兴,科技必创新。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总是先于经济中心。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先成为世界主要科技中心。从外部看,我国科技发展正面临“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诸多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已经“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面对如此形势,我们必须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段慧玲认为,首先,在科技发展上,要把握好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弯道超车的黄金时期。作为留学归来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在决胜未来的“卡脖子”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上有所建树。以北京大学为例,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新工科”,目前已经成为发轫未来前沿科技、驱动学科全局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次,在人才培养上,要广聚天下英才,加大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抓住当前的关键“窗口期”,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在延揽英才上的“桥头堡”作用,吸引更多人才回国发展。此外,要加速完善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逐步实现人才“自立自强”。
再次,在开放合作上,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对外开放。发挥欧美同学会民间外交的窗口渠道作用,敢于“破壁”,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尖端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对全球优质科技资源的引力,提升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国为民,自信自强,开拓奋进,开放包容’的要求,在科技赛道上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段慧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