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海内外留学人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改革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各级各类组织开展演讲、征文等活动,表达广大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工作者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奋进新时代的决心。今天与您分享河南欧美同学会会员、郑州经贸学院教师陈士平的文章。

  在西班牙求学的那些年,遥望东风浩荡的祖国,我深切感受到一种责任与使命的召唤。作为一名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我的心始终与祖国的文化脉搏一起跳动。

  回国后,我加入郑州经贸学院,投入到文化传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每一次走进课堂,我都怀着一份崇高的使命感,力求把在海外学习到的知识融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让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传统,通过对比让学生们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在一堂跨文化传播的课上,我播放了经典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通过对比《梁祝》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学生们探讨东方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不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梁祝》中蕴含的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课后,一名学生说:“听完这堂课,我才意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丰富和深厚,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这句话让我倍感欣慰,也坚定了我的信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

陈士平(右一)与荷兰鹿特丹大学教授合影

  除了课堂教学,我也将科研视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我始终关注如何通过创新的传播形式,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我曾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分析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并提出了“文化叙事与国家形象传播相结合”的观点,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跨文化传播方式,重塑中华文化在全球的认知。我深知,文化自信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历史的积淀,更需要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

陈士平在卡萨布兰卡与当地儿童合影

  学生们通过参与实际的调研与项目策划,也逐渐意识到,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满,而是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寻找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定位。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学术能力,更加深了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正如《礼记》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更希望他们在这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中,自信地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充满魅力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的国家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将坚持立德树人,继续坚守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的青年人才,与他们一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陈士平,河南欧美同学会会员、郑州经贸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