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有一个音乐梦,她敏感煽情,温柔似水;父亲有一个路桥梦,他铁骨铮铮,默默奉献。女儿名叫易茗,毕业于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父亲叫易有淼,曾任港珠澳大桥SB03标总监。父女的梦想,音乐与桥梁,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却因为一个契机,父女的“梦”交织在了一起。

  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和众多首创技术实施纪录的保持者,港珠澳大桥已开通6周年。6年前,易茗为港珠澳大桥谱写出了激动人心的旋律,“手臂一挥,让大海让路;脚步一迈,天堑变通途;海上金桥,让浪涛臣服……”这首港珠澳大桥之歌《海上金桥》也是易茗这些年来花了最多时间沉淀和思考的作品。

  留学美国,学习音乐的探索之旅

  易茗的音乐梦开始于15年前。“那时候,作为一名怀揣舞台梦的美声唱法新人,我梦想自己能够站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和男主角激情飙高音,或是优雅靠在卡内基的钢琴旁穿一袭华服演唱……”

  易茗在武汉音乐学院读大三时,在她的声乐启蒙老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的鼓励下决定去美国读研。她开始每两周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周五下课后冲向火车站,在往返武汉、上海的动车上背歌词,背着和她一样高的电子琴到处奔波,风雨无阻。

  “很多次在没唱好歌、找不到感觉的时候,我就坐在回武汉的动车上靠在窗边啃甜甜圈,幻想着成为世界级歌唱家,给自己一点精神鼓励。”她说,幸运的是,我成功考入了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

  怀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易茗来到美国学习。这里有着丰富多元的音乐文化环境,她接触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古典到现代,从流行到爵士等。这种多元的音乐氛围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灵感来源。

  在美国的第四年,易茗开始为了面试角色频繁地往返于纽约和波士顿。纽约的巴士行驶的很慢,她时常靠着窗户吃着国内转运来的辣条,感受着“家的味道”,耳机里听着一会要唱的咏叹调,看着空旷的东部平原,直到巴士穿过林肯隧道进入纽约市。

  “那两年频繁参加面试,我都是卡着时间,上午来、下午走,夜里到家脚都抖。”其间,易茗演过一些小角色,也找过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上过几次课。“在等待前一位学生下课时,我才突然想起四年前往返武汉、上海求学的那些过往。两段时间,两段经历,竟如此相似。”

  演唱专业博士毕业后,易茗想把在美国学到的先进音乐知识、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内,为国内的音乐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回国后,她成为了一名国际学校的音乐教师。“过去我听着秀英老师讲述她的留学故事,现在轮到我给学生讲故事了。”她致力于将美国音乐教育中的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到国际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培养更多优秀音乐人才。

  音乐与桥梁的梦幻交织

  易茗的父亲易有淼是一个痴迷桥梁的“追梦人”,20余年一直为路桥奔走。2012年,他与妻子吴丹霞一起来到港珠澳大桥,成为港珠澳大桥的桥梁工程建设者。

  易茗留学美国这五年,父母一直在港珠澳大桥珠海项目部做监理工程师。“他们在桥上监理了5年,我回来看过3次。”

  2015年暑假,易茗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第一次来到港珠澳大桥,她想看看是什么让父亲连夜失眠,熬白了头发,却依然饱含激情;是什么力量让父亲如此坚持?她与一线建设者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天,她凌晨四点起床,乘坐交通船赶赴工地,看到建设者打桩架梁热火朝天,踏着余晖笑语归宿。每一个细节都烙在她心上,平凡却充满力量,平静又炙热如火。

  “我站在桥上在工人间唱歌,看到他们为我鼓掌拍视频,当时觉得非常兴奋。”易茗说,自己敬畏大桥,也敬畏劳动者,从第一次看到大桥起,便酝酿为建设者创作一首专属的歌曲。

  易茗多次和父亲一起行走在建设中的桥面上。“烈日晒得我头晕眼花,父亲却一路走一路看,不时提出要求,神色严厉。他是一个及其严苛的人,小时候我数学不好,挨了他不少脑瓜嘣。不过这么宏伟的大桥,不是他这样的性格,出来的结果又怎能让老百姓放心呢?我知道父亲,他敬畏大桥,敬畏劳动者。建设者们夙兴夜寐地为我们铺路造桥,我们才有了如今的天堑变通途。”一些旋律在她脑海中产生,伴随着泪水和汗水。

  “创作完成的阶段,需要沉淀和自省。我站在桥上,唱着我写的歌,内心所有翻腾的感情都平静下来了。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大桥是我灵感的来源,也是我作品最后的呈现,是我内心澎湃的始作俑者,也是我内心平静的守护神。”易茗说。

  大桥通车之际,易茗参演了珠海举办的“世纪之光”献礼港珠澳大桥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被大家称为“大桥的女儿”。

  人民就是艺术

  作为生活在珠海的武汉人,2017年起易茗就留在珠海生活了。2020年除夕前夕,她的父亲乘飞机从武汉回到珠海计划一起过年,结果落地后被安排到酒店隔离了3天,在除夕之夜才进家门。

  那时候,武汉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一场举全国之力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让武汉和湖北穿上“最坚硬的铠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行动,震颤了她的心扉。

  她想把自己对祖国强大力量的信任,以及对武汉人民坚韧精神的敬佩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作品《祖国在,武汉不会流浪》诞生了。旋律的开始低沉厚重,如同当时阴霾的心境,小调的音程走向表达出全国人民对武汉的深深关切,也衬托出抗疫英雄支援武汉时英勇无畏的情谊,中段加入的大调音程,配合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歌词,描述了全国人民在疫情之下依然乐观、依然向上的状态。

  “写完这首歌后发现,全社会为了支援武汉抗疫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作品。”易茗说,艺术要扎根群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一刻,才意识到人民就是艺术。

  她说,“未来也许不单单是自己有感而发的创作,教想要创作的人创作,也是创作的一部分。自从体会到疫情事件中大批优秀作品从社会中涌现,除了专业的音乐家,也许普通人也想把自己的情绪和灵感用音乐的形式留存下来。我希望有机会能走入社区,为大众普及作曲知识,让他们亲自尝试创作。”

  留学报国,传承与创新的音乐使者

  易茗在很多重要场合都穿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15年前的一条带有龙纹的礼服,她现在还经常穿。“它是我穿去美国参加面试、将中国美带出国门的标志性服装。”


  前几年,易茗和澳门导演联手创作了音乐剧《贾梅式——澳门不了情》。她将中国元素融入音乐剧中,男主角是真实存在的葡萄牙诗人贾梅式,女主角是野史中真实存在的澳门渔女。在其中的二重唱片段,她加入了“梁祝”音乐元素,浪漫又悲情的旋律暗示了两人爱情故事的悲剧收尾。

  “这种中国式的凄美浪漫,也能让外国听众领略到中国音乐的魅力。如果有机会能为他们讲解创作思路并介绍一下这段传统的中国故事,相信他们会为中国文化而着迷。”易茗说,音乐剧2019年在澳门银河百老汇剧院首演过后,一直在重新创编其中的某些乐曲并使用了葡文,希望未来把这部音乐剧带上更多国际舞台。

  除了音乐创作,在日常生活中她也热衷于用音乐传唱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参与广东省第六届国情培训班时,易茗创作了一首由中国传统乐器编写的音乐伴奏,巧妙引用《礼记·大学》的经典文字融入古代乐曲的韵律,再把它用现代化方式演绎出来,就成了一首集朗诵、合唱为一体的《天下为公》。经过几次排练,全体同学在结业晚会上一起演出这首曲目,一曲终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人文交往中,音乐交流最为直接。东西方文化也能够跨越不同背景,通过音乐感受对方的文化内涵。”易茗认为,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留学经历让她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她希望通过结合中国本土的音乐资源,创作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