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京:1933年出生于苏州,我国著名的电信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62年,赴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研究生部深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铁道学院讲师、北方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电信系副主任、副校长,1983年担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94-2000年,张树京出任上海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2000年,张树京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资深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我国电信工程教育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北上求学怀壮志
回顾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从求学报国到教书育人,我始终将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视为终身追求的使命。1950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年17岁,当时想去北方上大学,家人却希望能留在南方,但我对北方有一种新鲜感,同时,通过学校党支部了解到北方因为先行解放,急需大量工程建设人才,于是我报考了东北考区的大连工学院和华北考区的唐山工学院,并先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最终,我选择了历史悠久的唐山工学院,即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后来改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校本部设在北京,我选择的专业是电信工程。1955年,我在北京铁道学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1958年,我被选派去苏联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年25岁。儿行千里母担忧,家中长辈难免要为我担心,但我知道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如果放弃会遗憾终身,我再一次说服了父母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同年12月,一列载有上千名中国留苏学生的专列穿越东北松辽平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都是优秀的毕业生。
他们中大部分经过一年的俄语训练后,前往苏联高校攻读本科学位,只有少数人是去攻读研究生学位。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出国,感觉什么都很新奇,窗外一片雪白,浓密的原始森林不见人影,而在温暖嘈杂的车厢内一切又都仿佛如梦境一般,经过了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列车终于停靠在莫斯科车站。在莫斯科短暂地休整了三天后,同学们开始陆续前往各地的学校报到,我选择了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因为这个学校与北京铁道学院所学的专业相对应,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2 孜孜不倦求真知
我所就读的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现已改名为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这所学校建立于1809年,拥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培养出无数工程技术人才,是苏联铁路建设人才的摇篮。在这里,著名教授云集,包括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教授,他的实验室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学校增添了不少荣誉。
撰写论文工作开始后,我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张。不仅要在校内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还需要专程坐火车去莫斯科的列宁图书馆和苏联科学院收集资料,每次回来都带着写满笔记的本子。此外,我还要去莫斯科郊外的“梁赞微波站”实习,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开通微波接力的通信线路,当时是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之一。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我最终完成了题为《一种新型的微波通信制式》的学位论文,并顺利通过了审阅和答辩,1962年获得了苏联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证书。
在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的四年,我除了品尝到黄油面包的美味外,也饱尝了学习的困难和思想的孤独。语言学习是其中的一大挑战,要达到背诵普希金诗篇的水平可谓不易。不仅要应对大量的陌生单词和古怪的句子结构,还要适应不同于普通文章的朗读语调。在与苏联同学一起上课时,语速常常成为困扰,要么全神贯注地听课而无暇记笔记,要么分心记笔记而错过重要内容。因此,每到课后都需花费大量时间复习和补课,才能勉强跟上进度。进入考试阶段后,中国同学们都不得不熬夜备考,很少有人能在午夜前入睡。
3 肩负重任育英才
1962年的夏季,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母校。回国后,我被分配到电信工程系无线通信教研室工作,担任“无线电原理”和“无线电接收设备”这两门课程的主讲,其中无线电原理采用的教材正是我导师拉姆拉乌教授编著的中译本。对于教育事业,我也更加热爱、更加自信了,并立志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同时,我对大学教师的职责也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教授不仅需要讲好课,还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1983年夏,在访美回国前夕,我被任命为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88年夏,我卸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重新回到教学科研岗位。对于工作调动,我心情平静,为能专注于喜欢的工作而感到高兴。从1983年到1988年我的校长任期,适逢中国改革深入,政策法规频出,知识和经验需不断更新,干部年轻化迫在眉睫。个人精力有限,随着年龄增长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希望任期届满后有人接替我的工作,推动各项改革,实现学校的规划目标。在校长任期内,我一直坚持每周讲授研究生课程,每年招收2名研究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所以,恢复教学科研对我来说驾轻就熟,我迅速适应了新环境。
4 奉献上海开新篇
1989年,我迎来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大转折:铁道部决定调动我到上海铁道学院任教,以支援师资力量。1995年,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立了上海铁道大学,我被任命为信息科学学院首任院长。自1986年开始,我在北方交通大学每年都招收博士生,并成功指导多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在上海工作12年的时间里,我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学科建设方面,但与在北京工作时的角色不同。在北方交通大学,我负责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而在上海铁道大学,我则深入到一个学科中,从培养青年教师和博士生、重点实验室建设,到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等具体工作抓起,直到一批批博士生毕业,项目完成,论文发表为止。这些成果反映了学科建设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从1986年算起,我在北方交通大学共招收了7名博士生,在上海铁道大学又招收了8名博士生,他们都能按期毕业,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此外,我在两校指导过的硕士生共有34名,他们目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业务骨干作用。2000年,根据上海市教委的批准,上海铁道大学整体并入了同济大学。原来上海铁道大学的通信信息专业并入了新成立的交通信息工程系,同时成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1年,同济大学评审了100名资深教授,我有幸获得了同济大学资深教授的称号。我在2002年1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自1953年留校工作算起,我的教龄达到了48年。
(作者:刘纲,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新疆镜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苑,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会员,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来源:上海市欧美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