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国新药研发的历史是一段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壮丽历程。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的药物市场主要依赖仿制;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外资本的持续投入和国际新药研发人才的回归,中国新药研发水平显著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为了推动医药创新,提高我国新药的自主研发水平,国家层面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开启了新药创制的发展新篇章。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历程,从一个新药研发的见习生成长为新药研发的组织者,在此书写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对祖国发展壮大的一次深情回顾。
1987年,我在杭州大学化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出于对产品研发的兴趣与追求,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完成了博士后训练。这段经历让我在有机化学、药学等学科知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扎实的科研训练,也为我后来的新药研发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9年底,留学归国的我带着满腔热情,开始了独立的研究生涯。我有幸加入了“1035工程”(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成立的项目)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聚焦应用分子靶点开展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药研发是一项需要化学工作者与生物学工作者紧密合作的任务。我们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一批分子靶点的天然抑制剂,并对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相关研究获得了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药物重定位是一种新药研发策略,它能够通过重新确定已有药物的适应症,发现药物新用途,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白血病,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我们通过对抗肾癌老药苏尼替尼的结构优化,获得了候选物XY0206,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突出的抗AML疗效。
与此同时,中药是最具有原创科技资源优势的领域之一,但因其成分的复杂性和功效描述的主观性给中药功效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物质基础研究带来极大挑战。为了充分发挥中药的原创科技资源优势,我们基于文献总结和研究实践提出了一种研究体系,即在中医药古籍中,筛选适应疾病的药物并通过现代化技术处理,进行高质量筛选,解决了中药功效研究缺乏合适切入点的难题,开辟了中药功效物质研究的新方向。就像是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宝藏的道路,我们努力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着中药的秘密,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芒。
“草木含灵性,人间解疾痛。”我们的工作,就好比在古老的本草典籍中寻找一把解开现代疾病之谜的钥匙。从清热燥湿的黄连中,我们发现了小檗碱类成分是治疗消渴症的物质基础,为小檗碱临床有效治疗糖脂代谢综合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难以控制的炎症性疾病(NIDs),长期以来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我们从中药木香中发现了一种强效低毒的NLRP3直接共价抑制剂,为治疗此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了持续推进基于中药的新药研发策略,我们在2016年底成立了中药功效物质重点实验室,旨在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培养志在基于中药的新药研发人才。实验室开设了面向硕博一年级研究生的《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课程,在理论教学中特别注重科研的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用创新思维寻找问题、坚持不懈探索问题、胆大心细推进问题、耐心细致总结问题”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们通过经典案例剖析、科学方法探索、科研经验分享等方式,在理论教学环节厚植科研报国、兼济苍生的情怀,探索在课程讲授同期并行开设《药学前沿讲座》,聘请行业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传授科研方法、引导创新思维,坚定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悬壶济世”的仁心亦是学生们需终身保有的宝贵品质。我们通过课程配套设计,让新入学的研究生养成正确的科研态度,激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胆魄,培养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引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价值取向;增强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环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相关理念和实践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一剂良方解百忧,世间疾苦化云烟。”作为一名归国近30年的新药研发者,我坚持为老百姓研发用得起的新药,培养有志于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专业人才。未来,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带领团队接续奋斗,聚焦用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原理,实现对中药功效物质及其防病治病机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解析,彰显中医药的千年积淀与价值,开拓出新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向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不断前进。
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