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威
2025年以来,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人工智能。2022年底,OpenAI公司推出一款人工智能对话聊天软件ChatGPT,其出色的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2个月突破1亿用户,国内外随即掀起了一场大模型浪潮。今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近期推出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以低成本、高性能、全开源的特点引发全球关注,仅仅一周就用户破亿。
大模型将加速新兴产业创新
透过DeepSeek这扇窗,人工智能时代巨大的潜力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集大成者,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正在替代一部分脑力劳动,帮助人类释放更大的创新空间。
“低成本、高性能”是否意味着大模型会尽快产业化落地并加速新兴产业的创新?我国的算力水平如何?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北欧分会会员张影强。

张影强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和阿里云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数字经济、科技政策研究等相关工作。张影强目前的研究课题是人工智能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和在社会科学中行业性大模型的应用,以及在政务领域如何以大模型提高公共服务和办公的效率等。
“算力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变革,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战略,从个人消费到产业升级,算力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张影强说,从ChatGPT到DeepSeek,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大模型也不一定需要那么高成本、那么多芯片。
“低成本、高性能的大模型快速普及,对未来产业发展是巨大的增量。”张影强表示,一项技术能否产业化大规模应用,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成本限制。过去我们有很好的技术,但成本很高,没办法实际应用到千行百业。DeepSeek发布后,大家发现它性能良好,算力成本也大幅降低。这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甚至普通的C端用户而言,都能够用得起大模型这个先进的生产力工具,这样就能够大规模推动大模型在智能终端的应用,比如在办公软件、生产场景、政务服务、科研领域的应用。
“DeepSeek缩小了我国人工智能与美国的差距,增加我国科技创新的信心。目前,我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算力应用创新案例覆盖工业、金融、交通等生产生活领域。”张影强表示,DeepSeek通过混合专家模型(MoE)的规模化应用、算法优化与工程创新,实现了仅需激活5%参数的运算效率,训练成本仅为行业头部模型的十分之一,其推理成本更是同稠密模型的1/5以下,打破了美国在算力与模型架构上的垄断。目前,DeepSeek与国产芯片适配性能到A100 70%-80%。虽然国产芯片在效能和效率上与美国最前沿的芯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成本还能降低,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AI+”岗位增加
复合型人才需求渐旺
随着AI发展对信息技术产业提振效果逐渐显现,计算机硬件/软件人才供需、薪资待遇持续走高。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 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从AI技术职位的招聘薪资来看,50万年薪以上的职位占比最高,为30.97%。
在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新趋势下,学科间、产业间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相对应的人才成为稀缺的资源。根据麦肯锡的最新报告,到2030年,中国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短缺可能高达400万。
对于如何培养具有敏锐创新意识和前沿科技能力的“行业+AI”复合型人才,张影强认为,破解这一难题,亟须学术界、产业界与教学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鼓励高校、职校紧跟趋势,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增设AI相关课程,并将AI基础与应用内容融入到传统学科中,培养更多具备AI能力的交叉学科学生。另一方面,人类的创造力、沟通协调以及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等能力是AI无法完成的,我们可以在AI的辅助下减少基础的重复性工作,有更多精力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目前在过渡阶段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专业人才赋予AI能力,让专业人才学会和使用人工智能。比如文科生转做模型算法层的概率非常小,大多是做一些非技术性工作,因此只要明确AI能干什么,如何用好AI就行。”张影强说,如果你有更好的创造力,有更多的创新的想法,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提高自己的认知,使个人能力快速提升。
“复合型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更在于通过跨学科创新打破行业壁垒,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治疗等。未来,这类人才将成为各领域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引擎。”张影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