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识的医生,用他的研究改变了免疫疾病的治疗史——这是2024年《自然》杂志对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内科医生徐沪济的评价。

《自然》杂志每年会评选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此外,《科学》杂志也会评选影响世界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徐沪济成为同时获得这两项重磅荣誉的中国科学家。这不仅是对其科研成果的认可,更象征着中国医务工作者在免疫疾病治疗方面,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式蜕变。
不死绝症 不可治愈
风湿免疫类疾病并非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它包括了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在内的200多种疾病,主要指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而导致的炎症和组织破坏的疾病,其致病因直到目前都尚未明确。临床上认为,可能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力调节异常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风湿免疫类疾病具有靶点模糊、患病个体病症差异巨大等特点,且如果要根治需要彻底清除或者重置异常的免疫细胞,但现有技术又无法实现,因此被称为“不死绝症”,几乎无法根治。
最令患者痛苦的是,风湿免疫类疾病虽然短时间内不会致死,但是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引发相关并发症。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8%的人口患有风湿免疫类疾病,在我国,这一数字约为2亿。
与庞大的患病群体相比,我国风湿免疫类疾病的治疗历史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起步。彼时,全国都没有几家医院开设风湿免疫类疾病的专门科室。在上海长征医院,传染病科是与免疫疾病紧密相关的科室。
1983年,徐沪济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毕业,他期待被分到血液科或者内分泌科。时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上海长征医院传染病科主任的楼方岑看上了这位勤奋好学、充满干劲的毕业生,邀请他加入自己的科室。楼方岑是中国生理学和医药学事业的开拓者楼之岑的双胞胎哥哥,兄弟二人在我国医药领域有举足轻重的贡献。
徐沪济没有太多犹豫,成为了楼方岑的学生,开始从事感染免疫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楼方岑的指导下,徐沪济迅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传染病医生。为了继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和科研能力,1990年徐沪济前往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继续免疫学的学习和工作。这为他取得今天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者仁心 向疾病“宣战”
在国外留学、工作期间,徐沪济亲眼见到了许多患者由于不了解风湿免疫类疾病而错过了最佳诊疗期,最终致残的病例,也看到大量患者因终身服药的副作用备受折磨。当时,对于风湿免疫类疾病,国外的治疗技术和认识程度要远高于国内,一想到可能有亿万同胞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徐沪济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开展风湿免疫类疾病的科普、科研与治疗工作。
2008年回上海后,徐沪济牵头创建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目前该科室医教研水平整体已进入我国风湿免疫学界的第一方阵,国内风湿免疫病疑难杂症专病中心之一,全球最大规模的强直性脊柱炎专病中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徐沪济的研究也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经历了不分昼夜的试验、失败才逐渐找到前进的方向。
2010年,一名年仅5岁的国外小女孩艾米丽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生命垂危时,2012年3月,她接受了CAR—T细胞疗法。23天后,她体内的癌细胞完全消失,CAR—T细胞疗法一时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徐沪济敏锐地意识到,CAR—T细胞疗法将会是风湿免疫类疾病患者的新希望。
所谓CAR—T细胞疗法指的是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或异体供应的T细胞(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精准杀伤的能力,从而突破传统免疫治疗的局限。简而言之,CAR—T细胞疗法,就是给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或移植的免疫细胞装上瞄准镜,专门狙杀疾病细胞。然而,由于CAR—T细胞疗法的制备技术复杂、耗时长、费用高,单支治疗费用高达百万,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徐沪济一直探索提升CAR—T细胞疗法效果的方式,并希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治疗成本。他在找,寻找那一束结束2亿患者痛苦的光。
2022年,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一款通用性CAR—T产品,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临床应用场景以及有能力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生。徐沪济得知后,迅速与对方展开洽谈,一场改变人类免疫性疾病治疗历史的“双向奔赴”开始了。
这一次 他抓住了光
2024年7月,长征医院首批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的受试者接受了注射治疗。对于CAR—T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徐沪济有充足的信心,为了这一天,他已经投入了20余年的职业生涯。但是,临床试验谁都说不好会发生什么,回忆起那段时间,徐沪济记忆犹新。
“吃不下、睡不着,手机一响就马上跳起来,那个时候我要求团队有事先给我发信息,再打电话,有个心理准备。”
不管是临床试验还是心理建设,徐沪济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然而整个过程仍让人心惊肉跳。患者注射CAR—T细胞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免疫力低谷,彼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又出现了新一轮感染高峰。继续还是暂停?团队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都在等待着徐沪济做最终决定。他要对所有受试者的生命安全负责,更要对他们未来的身体健康负责,怎么办?
再三权衡、反复观察情况后,徐沪济决定,临床试验继续。与此同时,他为了避免患者感染,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病例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患病风险。
经过半年治疗,首批3名受试患者的身体状况出现了明显改善,恢复超出预期,一名肌无力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疗两周后,重新获得了抬手梳头的力量;另两名系统性硬化症男性患者的症状也在短时间内显著缓解。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达到疾病缓解状态。最重要的是,相较于动辄百万的天价针剂,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价格亲民,绝大多数患者都负担得起,且只需一次注射,治疗过程十分简洁。
徐沪济以及整个团队长舒了一口气,疲惫、兴奋、激动接踵而来,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徐沪济说,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解决了异体细胞的排斥反应,细胞来自健康供体,患者不需要使用自身T细胞,极大地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了成本。
此后,徐沪济将相关成果形成论文发表在学术杂志《细胞》上,引起了医学界的强烈反应。有“CAR—T之父”之称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终身教授卡尔·琼说,这不仅是医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更为无数难治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目前,徐沪济的团队已将这一疗法推广至24名患者,研究范围涵盖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他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让这种疗法惠及更多患者,“我们有计划,也有决心让这一疗法得到广泛应用。”
谈及留学报国,徐沪济说,广大医学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相对较为先进的知识体系,在守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要以长远成果为追求目标,专注于科研创新和治疗效果,为守护祖国人民生命健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医护工作者独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