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欧美同学会会员杨美慧出生于贵州,她凭借对前沿制造技术的向往的毅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电子工程系,2015年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光子学硕士及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光谱视觉与智能传感系统。

归国创业“芯”机遇
在海外期间,杨美慧曾在全球光学色选视觉领域的龙头企业任职,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管理经验。在帝国理工与工业界一个合作项目中,她首次接触到高光谱成像领域的前沿课题,并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工业,医疗,甚至消费领域替代传统视觉传感技术,让未来基于无人化的复杂智能感知场景更加精准?”这一想法,成为她日后创业的初心。
2023年,杨美慧及团队在海外完成首款芯片开发之际,正值无锡高新区发力打造“6+2+X”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等硬科技领域。高新区推出的“太湖人才计划”和“天使会客厅”投融资平台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回忆道:“无锡不仅有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微纳园这样的产业生态圈,更有一群懂技术的政策制定者,能精准匹配企业的需求。”
同年,杨美慧联合帝国理工校友团队在无锡高新区创立彩鸿芯宇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光谱下一代视觉成像技术引擎的研发。公司入驻净慧科创园后,迅速获得园区“保姆式服务”——从专利申报辅导到首台套设备测试场地支持,甚至协助团队对接产业资源,这些“隐形助力”让团队快速站稳脚跟。
技术破局:高光谱传感芯片
传统高光谱成像检测速度慢,体积大,规模量产良率低的问题,阻碍了高光谱设备作为通用视觉技术的广泛推广。创业初期,杨美慧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工业级超高速高光谱视觉系统”“芯片级高光谱成像”等技术难题,解决了工业级高光谱设备无法大规模推广的核心问题。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食品、汽车等领域开始商业化推广并且有效地证明了高光谱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潜力。

2025年4月,彩鸿芯宇团队基于无锡的研发中心正式开启产品量产,短短半年内实现了订单从零到一的突破。杨美慧坦言:“我们的突破得益于高新区‘梯度培育体系’,从雏鹰到瞪羚,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政策护航。”
从单点突破到产业协同
随着无锡高新区AI产业生态的成熟,彩鸿芯宇积极参与“燎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在2025年高新区AI产业交流会上,杨美慧为多家高新区本地科技企业服务并达成合作,将视觉检测系统嵌入工业自动化产线中,实现检测数据实时分析预警。这种“设备+云服务”模式,正是高新区推动的“智改数转网联”战略的生动实践。
更令她自豪的是,团队开发的设备被纳入高新区“智慧工厂”改造项目,帮助本地中小制造企业以低成本实现产线升级。“曾经我们依赖进口设备,现在国产方案反而更懂中国工厂的痛点。”杨美慧说。
虽在无锡创业,杨美慧始终心系贵州。2024年底,她联合无锡高新区欧美同学会发起“视觉扶贫”计划,向家乡捐赠10套定制化检测设备,用于民族银饰工艺品质量管控。“传统手艺常因品控不稳定难以产业化,我们的技术能让非遗文化‘标准化不失个性’。”该项目入选无锡市留学人员“同心报国”典型案例。
如今,彩鸿芯宇顺利获得融资,产品进入亚洲、欧洲多个国家的市场。杨美慧的下一站是推广自研在线高光谱检测技术在半导体等高端工业检测设备的使用:“无锡正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我们要让中国智造在高端检测领域拥有话语权。”
来源:同心新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