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在福州举行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带领的中星微研发团队宣布其最新一代AI芯片“星光智能五号”在“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运行Deepseek 7B/8B/16B大模型,成为首款全自主可控的能够单芯片实现通用语言大模型和视觉大模型同时运行的嵌入式AI芯片。该芯片采用中星微自研的通用多核异构GP-XPU架构,比CPU+GPU架构在运行效率、实时性、性价比和安全性等方面大幅提升。

  据介绍,该芯片基于国产工艺制程,完全自主可控。基于“星光智能五号”,可构建具有“万物识别”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本地化智能体”,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国家战略重要领域以及城市感知、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行业,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星光智能五号”通过采用GP-XPU架构,集成高性能的RISC-V CPU、GP-GPU、NPU,以及面向智能感知领域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视频编解码器(VPU)、加解密处理器(ECU)等多核心模块,通过专用的HCP(异构计算池)任务调度单元和安全内存管理系统,实现多异构内核之间的算力与存储资源的实时调度与动态共享,大幅提升了算力利用效率和数据吞吐率,从而首次实现了在单芯片上部署运行DeepSeek 1.5B、7B、8B、16B等通用大模型及视觉大模型的能力。

  在仅约一张名片大小的处理板中,单颗“星光智能五号”既满足复杂场景下的视频实时检测、识别与跟踪需求,又能实现自然语言处理、任务规划、知识管理、自动控制等智能体功能;通过8颗芯片联合部署,能够支持“满血版”671B参数DeepSeek大模型和视觉大模型运行,彻底打破边缘端算力瓶颈。

  “星光智能五号”将推动端侧、边缘侧智能化升级,大幅减少对云端算力资源的依赖,节省系统建设成本,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工智能技术路线。

  据了解,传统依赖云端的AI推理流程常面临响应延迟大、成本高、受制于网络环境等问题,而该芯片通过本地化算力与内生安全机制,使大模型推理可直接在边端侧内完成闭环,既节省了云端传输与存储成本,同时极大提升了响应速度,可实现毫秒级响应,同时以信源级密码机制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这一技术突破为城市感知、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场景提供了效率、能耗、成本、体积、安全性、适应性综合优化的实践路径,真正赋能千行百业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终端。

  在中星微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互联网是江,物联网是河,大数据是水,信息是鱼,而人工智能则是捕鱼的方法。

  作为中星微创始人,邓中翰表示,将带领团队持续深耕人工智能芯片等国家重大研发重点,推动视音频编解码(SVAC)国标走向国际,助力智能感知、智慧城市等场景落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留学生》杂志综合中星微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