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边疆的高校教师,能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兵团与新疆的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这不仅是对我过往教育工作的极高赞誉,更是对我未来继续献身教育事业的深切期许与鞭策……”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李俊峰教授在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时,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现年48岁的李俊峰是石河子大学教授,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他秉持欧美同学会的光荣使命,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开阔的国际视野、精进求实的科研精神,用自己的所思所行、所学所长,在新疆、兵团这片热土上书写着留学报国的壮丽篇章。

  初心如磐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选择边疆,就是选择责任;坚守讲台,就是坚守信仰。”2000年,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本科毕业的李俊峰心中始终萦绕着对故乡新疆的眷恋,怀揣着以教育为犁、深耕边疆热土的坚定决心,踏上北返的列车,回到新疆,来到石河子大学,成为一名普通但心怀远大抱负的人民教师。

  初到石河子大学,在老教师的帮助下,他一头扎进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认真备课、用心授课,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与喜爱。李俊峰深知,要想为边疆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必须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当时恰逢学校师资队伍发展壮大时期,教学之余,他刻苦钻研,在石河子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业。期间,他对边疆水利发展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用所学服务边疆水利事业的决心。

  随着对学术追求的不断深入,李俊峰意识到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2011年,他踏上了前往日本静冈大学的求学之路。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中,他充分利用当地优渥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学术资源,勤奋刻苦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参与了多个国际前沿科研项目,逐渐成为该领域备受关注的青年学者。

  2015年,李俊峰从日本静冈大学环境与能源系统专业博士毕业。面对丰厚的待遇,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西北边陲。“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深藏心底的信念。他带着国际前沿的学术视野,回到石河子大学,开启了服务边疆的征程,为兵团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024年4月,李俊峰(第三排左二)参加欧美同学会举办的“知国情、话自信”留学人员国情教育研习班。

  作为兵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李俊峰深刻理解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使命,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他常说:“留学归国人员不仅要带回知识,更要带回报国的热忱。”他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4名,促成与哈萨克斯坦、日本等国的3项国际合作项目,将兵团高校的科研影响力辐射至“一带一路”沿线。

  教书育人

  不仅要“高分数”,更要“高情怀”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人才不仅要‘高分数’,更要‘高情怀’。”作为教师,李俊峰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人生追求。

  他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融入教学实践,在《水质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等课程中,巧妙嵌入边疆水利发展的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专业知识服务干旱地区民生”。课堂上,他常以王震将军率军屯垦戍边的历史激励学生:“兵团人用双手在戈壁滩上建起绿洲,我们这一代人要用智慧让绿洲永续发展!”

  执教二十余年,李俊峰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年均授课470学时,学生评教连续五年优秀。课堂上,他带领学生分析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课堂外,他组织学生走访兵团老战士,聆听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一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李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水利工程师的图纸上,绘制的不仅是管道,更是边疆的未来。”

  在研究生培养中,李俊峰始终秉持“严管厚爱”的育人理念。学生杨玉麟说:“每篇论文都要经过他逐字逐句地推敲,甚至推翻重来五六稿都是常态。有一次,我把终稿发给他已是深夜,没想到凌晨三点就收到他的邮件提醒,打开一看,竟是他逐句批注的修改意见,连参考文献的标点疏漏都用红色批注圈出,电脑时间戳显示他刚完成批改。”

  近五年,他指导的13名硕士生全部扎根西部工作,其中4人选择在喀什、和田等艰苦地区从事水利建设。他说:“边疆不缺‘飞鸽牌’人才,缺的是‘永久牌’建设者。我们要培养的是心怀家国的‘胡杨种子’。”

2024年6月6日,2024城市地下管线智能化运维产教融合研讨会上,李俊峰作“城市智慧管网系统建设与思考”的主题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李俊峰带领学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团场,调研节水灌溉技术;在帕米尔高原的村庄,检测饮用水质量。北方严寒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市政井盖常常被冰雪、杂物堵塞,给城市排水和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俊峰带领学生团队多次深入实地调研,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研发出一种市政防堵井盖,攻克了北方严寒地区井盖易堵塞的难题,该成果荣获全国“深水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最佳风采奖。

  李俊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反复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代新人,而不仅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他创新了“问题导向+实践赋能”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塔里木河流域调研。塔里木河流域是南疆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长期以来,地下水砷超标问题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李俊峰团队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与当地农牧民密切合作,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团队研发出“电化学—过滤耦合除砷装置”。该装置结合了电化学技术和过滤技术的优势,能够高效去除地下水中的砷,且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和维护。这一成果为南疆地下水砷超标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惠及10余万农牧民,并获“挑战杯”兵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学生们感慨说:“李老师让我们懂得,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解决脚下的问题。”

2023年6月20日,永升集团与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达成校企合作并举行实习基地授牌仪式,李俊峰(右六)作为院方代表参加。

  科研报国

  以智慧守护边疆绿水青山

  “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作为学科带头人,李俊峰始终聚焦边疆发展的痛点。

  新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状,他带领团队开展了“膜生物反应器高效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深入研究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机理,优化工艺参数。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一套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使污水处理成本降低30%,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研究成果获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三等奖。多年来,李俊峰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项,多项技术被纳入兵团生态治理规划。

  此外,李俊峰还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社会实践金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科技二等奖、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殊荣。这些成果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他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传授节水技术,培训外籍学员200余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为推动国际合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留学博士到边疆园丁,李俊峰用二十载春秋诠释了何为“国之大者”。他像一棵坚韧不拔的胡杨,把根深深扎进边疆的土壤,用知识哺育绿洲,用科技赋能发展,用大爱凝聚人心,把个人理想融入兵团的发展大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的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