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世界最好的工具,除了脚步,还有一双阅读的眼睛,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可以借助文字,彼此相遇。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记者采访了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秘书长、东方出版社版权部经理王丽娜。
作为一名80后,王丽娜从小便接触了很多轻快、斑斓的日本动漫,还有不少浪漫、细腻的日本文学,这些都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世界的种子,也让她意识到,不同的文化能以最简单的语言和文字,叩击不同年龄、不同背景读者的心扉。
2005年,怀着浪漫的憧憬,王丽娜报考了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但真正深入学习日语后,她才意识到语言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学语言不是翻译词汇,而是翻译文化。”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印在王丽娜的脑海里。
2010年10月,凭借优异的成绩,王丽娜获得了赴广岛大学学习研究的机会。这段留学时光成为王丽娜学术与人生的双重转折点,也让她对“留学”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留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扩容。
语言学习不仅要掌握语法,更要通过文本触摸文化脉搏。王丽娜的研究方向是日本汉诗,探究跨文化视角下的叙事方式。在日本的学术研讨会上,她强烈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汉诗的影响深远且层次丰富,涉及语言、文学形式、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阅读松尾芭蕉俳句时,她发现日本俳句中的“寂寥之美”与王维的山水诗神韵相通;而日本汉诗中“雪月花”的意象,能看到白居易对其影响深远。“这些都体现了中日文化在根脉上的共通性——我们共享汉字、儒家思想与古典美学,又在各自土壤中生长出独特的文化形态。”
课堂之外的闲余时间,王丽娜会去日本的一家乌冬面馆打工。乌冬面馆的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接触非常少。来店里打工的除了两位家庭主妇,大都是广岛大学的学生。休息闲聊时,他们经常会好奇地问王丽娜:“中国有现在流行的那种鲜榨果汁吗?”“中国居然还有沙漠!”这些普通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心让王丽娜深刻地感受到,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但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还任重道远。不过,大家在得知王丽娜的家乡安徽亳州就是《三国志》中曹操的故乡后大为惊奇,从而引出一番关于三国历史和人物的热烈讨论……这些体验让她坚定了做好文化传播使者的决心。

王丽娜说:“出国留学是学习语言非常好的方式,也是领略外国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语言学习必须与实地体验结合——无论是通过留学、与当地人交流,还是参与文化活动,只有沉浸其中,才能真正收获“由表及里”的领悟。
毕业后,王丽娜进入东方出版社担任策划编辑,如今负责国际版权业务和国际书展等对外交流工作。在与国际同行合作的过程中,她强烈地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尊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手段的革新,中国文化通过多样化的载体和渠道走向世界。十年前,许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功夫”“长城”“熊猫”等符号上;如今,他们更关注当代中国在科技、艺术、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当下,在国际书展上,海外出版社对中国改革、中国科幻文学、非遗保护等主题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转变背后,既依仗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是文化传播方式多元化的成果。作为文化传播者,需以更开放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传承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也要展现当代中国的活力与包容。
作为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秘书长,王丽娜谈到,今天的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元化”和“年轻化”的特点。一方面,两国在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比如中日合拍动画电影的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Z世代通过社交媒体自发进行文化互动,中日文化交流正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

留学是一场双向的文化奔赴。留学人员既是文化的“学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转译者”;既要拥抱世界的多样性,也要自信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欧美同学会的前辈们曾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用差异创造共鸣。王丽娜说:“无论是通过一本书、一次对话,还是一场学术分享,我们都能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愿大家始终保持‘读万卷书’的求知欲和‘行万里路’的勇气。因为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兼容并蓄的探索之中。愿大家以书为舟,以语言为桨,在多元浪潮中锚定自己的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