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武术,作为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自带一种独特的“磁场”,将广大爱好者、研究学者、外国友人……统统吸引到一起,让人为之情不自禁地呐喊鼓掌。然而,在武术的对抗性和实战性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中国武术的价值何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武术需要哪些新的传承和表达?这是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院长刘少鹏自归国起便一直在探索的人生命题。
刘少鹏的爷爷刘宝山是刘氏家族少林武术的第九代传人,遵循“继承先祖志,弘扬少林功”的祖训,乘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边干农活一边带徒弟,以自家“三间破草房、两分打麦场”为起点,一步一步成立了“嵩山少林塔沟武术学校”,之后为了完善武术人才培养体系,陆续创办了6个教学单位,于2012年组建成了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成为中华武术从师徒传承转向规范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作为典型的80后、刘氏家族少林武术的第十一代传人之一,刘少鹏清醒地意识到,想要接过“中国武术教育”这面光荣又厚重的大旗,首先要完成育人先育己、报国先知国的自我教育。2001年,正值“留学热”的浪潮越来越盛、中外文化交流的路子越走越开之时,17岁的刘少鹏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求学之路。
“出国才知道爱国”
抵达英国后,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刘少鹏,直观感受到什么是“出国才知道爱国”。
初到大英博物馆,刘少鹏看到了很多原本属于中国的绝世藏品,民族自豪感自心底油然而生,但随着参观的深入,琳琅满目的中国宝物尽现眼前,那份自豪感很快便被震撼和悲愤击中。在诺丁汉大学完成管理学本科学业后,刘少鹏考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少鹏吃惊地发现,在西方开始与中国交流初期,便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把中国史料运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他看到了清朝时期的奏折抄本;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图书馆,他看到了清朝晚期海关税收账目的原始凭证。而且这些泛黄的珍贵账目,可以被所有学生任意借阅翻看……看着那些流传百余年的文物流失海外,刘少鹏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尊严、家国永安”八个字的重量。
刘少鹏说,西方对中国文化体系单向的“凝视”,着手之早、持续时间之长、研究之深入,不得不让每一个中国人警醒: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2007年研究生毕业,刘少鹏回国从事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复合型武术职业人才培养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对话中追问自己的人生使命:作为中华文化的特色品牌,祖父完成了中国武术规范化教育的第一步开拓;叔父辈一代则推动了中国武术从规范化发展到规模发展的第二步;当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中国武术的未来定位是什么?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武术人才?科技迅猛发展,中国武术该何去何从?
刘少鹏坚信,“中国武术的传承,不能仅仅像古董一样从父辈人手里接过来,再原样传给后人。传承要有发展,便要注入时代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为热爱圆梦 为学生谋生
从小耳濡目染,刘少鹏亲眼见证了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取得的一系列傲人成绩。在武术竞技领域,学校已经培养出1081名世界冠军,1817名国家级冠军,共斩获奖牌21933枚;在武术表演领域,从2003年到2025年,学生代表团连续22次参加央视春晚,并在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等各类世界级、国家级大型活动中展现中国武术的风采。
担任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院长后,刘少鹏将关注点投向每一位怀有武术梦想的学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追求金牌,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武术冠军。但一万个学生里面,可能只有一百个学生能够走上竞技运动员的道路,最后拿到冠军奖牌的只是一小部分。那些没有拿到金牌的学生才是职业教育需要重视的大多数。作为一所培养复合型武术职业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要为每一个热爱武术的学生谋出路,要把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最终能走到社会需要、行业需要的岗位上。”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武术”命名的民办高校,在刘少鹏的推动下,学院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路线的目标:以国家需求为引领夯实职业教育的根基,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使命,培养“武术+”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通过与教育、国防、外交、文化部门联动,主动对接国家需求,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以服务国防安全为例,近年来,学院已为部队输送了5706名毕业生。刘少鹏说,“学过武术的孩子,精气神是不一样的。”在诸多进入部队的优秀学子中,荣立一等功4人次,二等功18人次,三等功97人次,2100余人荣获“优秀士官”“优秀义务兵”等荣誉称号。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新时代命题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这也使得刘少鹏逐步认识到要加强和完善学院对学生知识层面的培养。在文化教育方面,学院配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体能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室、微机室、图书馆等;在专业技能方面,学院设有无人机应用技术等30多个相关的现代化技能专业,“市场、社会、国家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学院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截至目前,我们每年的就业率达95%以上。”刘少鹏说。
谈起职业教育,刘少鹏常常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自勉,希望能够让所有热爱中国武术的学生圆梦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份清晰长远的职业规划,也为国家各个行业输送更多身强体健的专业人才。

打造中国武术的文化名片
长达24年与西方文化打交道的经历,让刘少鹏充分认识到对外话语权的重要性。他感慨道,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提到格斗类文化名片,普通人会用“踢”概括韩国的跆拳道,用“摔”概括日本的柔道。由于缺乏一套系统成熟的标准,中国武术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武术作为传统国术,总是要经历一番去芜存菁,方能浴火重生。
刘少鹏说,“一个强国的标志就是要有标准的制定权。对于中国武术而言,统一的国际标准很少,地方标准不成体系。以‘马步’这个词的英译为例,书籍报刊、科研论文、外派教师、互联网在线翻译都不尽相同,有8种常见常用的翻译。没有共同的行业语言,又何谈共鸣呢?”深刻体会到行业标准缺失带来的桎梏后,刘少鹏决定从标准的制定入手,提升中国武术的对外话语权。

经过一系列筹备,2022年刘少鹏积极联合省内其他高校和行业专家申请获批成立了全国首家少林武术的地方标准化机构——郑州市少林武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借助团体的力量,把行业专家组织起来,去规划、整理、推动武术的标准化工作,填补了行业空白。2023 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武术国际标准《武术学习服务指南与要求》提案获ISO立项,实现了武术教育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谈到未来10年的规划,刘少鹏说,希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推动中国武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和体育项目人才梯队建设,以武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将中国武术发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实现艺术和文化价值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