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阅读,是人类探索自我、了解世界、面对未知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迷茫时的指路明灯,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的方向。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记者采访了欧美同学会留意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铮。
文铮曾获北京市“师德模范先锋”称号、“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意大利文化部国际翻译最高奖、文津图书奖。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但是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一名“学渣”,是阅读“救”了他。日前,文铮在接受专访时,围绕读书的滞后性、读书的功利性和如何选择书籍等话题,分享了他的感悟和心得。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平台,流传着一种说法:学生时代,忙着赶路,读书只是读书,毕业工作后,再次看到某些场景,曾经读过的书中的某个知识、某句话,像是回旋镖一样,正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网友们将此归结于阅读的滞后性。
对此,文铮有切实的体会,他曾经读过的“闲书”最后成为他大学学习的救命稻草。
一般而言,好学生都是各科均衡发展,但是中学时代的文铮却偏科严重,他的学生时代是在四处寻书、省钱买书和贪婪读书中度过的。他阅读兴趣广泛,文史哲艺、古今中外,无所不读。
随着阅读量的持续增加,他对语言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此文铮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一直不错。然而,大量阅读课外书挤占了理科学习和刷题的时间,导致数、理、化成绩“不堪入目”。
高三时,机缘巧合,文铮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专业。当时,这些专业大多都是自主招生,只考语文和英语,文铮觉得这是自己能把握住的最佳机会。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笔试。面试的时候,当时的考官,也是文铮后来的授业恩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的王军教授。
面对王军教授在面试环节提出的关于意大利文化的问题,文铮侃侃而谈,15分钟的面试,他讲了20分钟还意犹未尽,这也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不仅如此,王军教授还发现,文铮对于意大利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学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最终,文铮如愿以偿,成为北外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
文铮说,“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像一颗种子,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出变化,但是总有一天,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我们跑到树下乘凉,会突然发现,那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带给我们一片绿荫。”

大学毕业后,文铮选择了留校任教,之后又前往意大利佩鲁贾外国人大学进修,最后在罗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文铮受原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委派,在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此间为表彰他对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意大利总统和外交部授予他“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也对文铮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学生时代的广泛阅读深刻塑造了文铮的人生轨迹,帮助他找到了更适合人生方向,并成就了他毕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成为连接中意文化的桥梁。他发现,意大利人对于古老的东方世界、现代的中国十分向往,这一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700多年前,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马可·波罗游记》将西方人对东方的热情引向了极致。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希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文铮审时度势,在推动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方面做了诸多探索与努力。
在推动中意文化交流的实践中,文铮以行动搭建沟通的桥梁。他曾在中意两国组织了数十场大型文化活动:2013年,他在罗马用意大利语主持“欢乐中国年”活动,凭借多年积累的文化知识,为数万名当地居民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文化,将京剧、民歌、民族舞蹈、武术、杂技、书法、美食等中国文化典型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中国新年走进了罗马的广场和大街小巷。更有意义的是,他推动汉语纳入意大利高中教育体系,促使意大利政府修订教育法规,使汉语成为高中毕业考试可选外语之一,从制度层面为汉语普及奠定基础。学术领域,他深耕中意交流史,翻译出版了百余部中文和意大利文著作,真正成为沟通中意文化的桥梁。
谈及读书的意义,文铮反复强调“弱化功利性”。他观察到现代人普遍患有“有用强迫症”,总被要求读“有用”的书、写读后感,却失去了读书本身的快乐。他推崇意大利人的慢生活态度——阅读时不必计较是否提升成绩或带来实际利益,只需沉浸在文字中。他曾翻译过意大利当代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罗韦利的著作《七堂极简物理课》,并非常喜欢引言书中爱因斯坦的例子。高中时,爱因斯坦因不满德国学校的刻板教育,到意大利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读康德的哲学著作——这些看似与物理无关的阅读,却滋养了他自由思考的灵魂,为后来的科学突破埋下伏笔。“读书本身就是意义,那些‘无用’的积累,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他说。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取代语言工作者的论调,文铮以冯骥才《神鞭》类比:清末神鞭大侠靠辫子功夫称雄,剪辫后却成为神枪手——核心在于人能随时代不断进取。他认为,AI虽能处理数据,却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思想与创造力。阅读作为连接人类灵魂与技术的桥梁,始终承载着不可复制的精神价值:它让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对世界的敏锐感知与深度思考,而这正是人类不可被替代的根本。
从少年时代在文字中寻找人生方向,到成年后以阅读和翻译推动文明对话,文铮的经历印证了,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照见生命可能的镜子。无论是促进中意两国文化交流,还是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的坚守,他所做的一切,都始于对读书本身的执着——那种不追问“何用之有”,却在漫长岁月中自然显影的热爱。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马思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