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年,即将博士毕业的聂少平,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看似宽阔平坦,通向知名企业,对方了解到他的研究内容后,开出了优渥的待遇;另一条通向人迹罕至的科研之路,曲折回环,前方有怎样的风景,又将通向哪里,只有踏踏实实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在纠结过程中,聂少平的内心始终萦绕着实验室里的灯火:那些为数据反复推敲的深夜,因微小突破而雀跃的瞬间,与团队并肩破解难题的热忱……这些经历不断地提醒着他:“科研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热爱和追求”。

最终,28岁的聂少平选择留在母校南昌大学任职,潜心于复杂碳水化合物的相关研究中,践行自身所学。在实验室的阵地上,他带领团队,在一个个多糖分子世界里精雕细琢。这份专注与执着,也悄然刻画着他成长的轨迹:30岁升任副教授,33岁成为教授,42岁升任院长,45岁成为南昌大学副校长。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但不变的是他对多糖世界的痴迷与对科研的极致追求。留校19年,聂少平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登高,始于选择,成于坚持,久于热爱,始终醉心于科研本身。
匠心 是一颗赤子之心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是干什么的?”
1997年盛夏,被调剂到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后,聂少平才第一次关注到这个专业。当时,国内的食品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这个专业都很陌生。“按照父亲的理解,学这个挺好的,之后怎么着也可以开个面包房,饿不着。”聂少平笑着说,“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潜力的领域,在导师谢明勇教授的指引下,聂少平逐渐对生物活性多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博期间,为了找出能分离出均一多糖的正确方法,聂少平带着师弟师妹三班倒,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项细微变化,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累了就在实验室的凳子上打个盹儿。“要非常仔细地检查每一个步骤,稍有疏忽,整个实验可能就失败了。”经过一个月的日夜坚守,他们终于得到了均一性的茶多糖。“当我们把比较均一的多糖分离出来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值了!”如今回忆起来,聂少平对那段青葱岁月记忆犹新,“灵感迸发需要长期的积累。科研要想取得突破性成果,其实就是比别人更勤奋一点、更刻苦一点、更努力一点。”
当身份从学生转换成讲师之后,聂少平心头火一般的热忱迎来了现实的第一盆冷水。由于多糖结构复杂,科研投入成本高、难度大、回报率低,国内仍存在大片研究空白。作为青年讲师,聂少平拿不到项目,没有经费,甚至不知道研究的方向该往哪里走。“很多朋友劝我换个研究方向,我也试着找了一些当时热门的研究方向。但心底始终有一个执念,希望能把自己最初选择的路坚持下去,即便最后失败,但至少自己坚持了。”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聂少平曾以国际研究员的身份在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交流工作1年,并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交流工作2年。刚迈进异乡的实验室,心中升腾的热情又被国内外学术差距浇了第二盆冷水。“毫不夸张地说,我就像是‘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在那里,精密的气质联用等设备有好几台,相比之下,我们实验室最好的液相色谱仪甚至算不得什么。同时,日常交流也遇到不少困难,我甚至不敢开口说话,科研工作开展得非常缓慢……”

困顿时刻,聂少平调整到大学时期的求学心态,放下面子和自尊,像海绵一样竭尽所能地汲取知识。他主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英语角,和同事们交流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仅能够轻松地和同事交流,还能给学生上课,科研工作也逐渐有了起色。也是那段时间,聂少平的研究修正了极其复杂的阿拉伯胶senegal的经典结构,颠覆了30年来国际上对阿拉伯胶结构的传统认识。“这个成果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从迷茫到笃定、从探索到坚守,聂少平走了一段很远也很难的路,带着那份执着与热爱一路披荆斩棘,从未停歇,也用一颗赤子之心印证了那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匠心 是一片对家乡的反哺之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聂少平深知江西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孕育了众多珍贵的食药同源资源,比如黑灵芝、车前子、铁皮石斛、黄精等。“村民们在山中采挖后,大多是简单处理一下卖给外地经销商,价格被压得很低,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如果这些宝贝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仅浪费了资源,也错失了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的良机。”
如何让江西的食药同源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是聂少平自从事科研以来便一直思索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黑灵芝、车前子等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多糖。“我们更进一步开展了系列的多糖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功能挖掘工作,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充分证明这些药材的健康功效,让它们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从2015年到2023年,聂少平主要主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两个项目。整整9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中。“这两个项目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科研任务,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让我下定决心主攻生物活性多糖方向,而我的头发也在那段时间白得最快。”令人鼓舞的是,他们发现了一些多糖结构、生物活性的科学规律,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聂少平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与食品产业有机结合,使这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他与江西江中食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食品企业联合开展了大量科研攻关项目,开发了系列富含生物活性多糖的健康食品。这不仅为慢性病预防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为进一步促进更多的地方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聂少平还积极推动食品学科的教师们组建了“食代先锋”食品产业链科技服务团。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组织专家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从源头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积极与企业对接,推进农业副产物高值利用技术创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产业升级。
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科研的执着,聂少平带领团队在多糖结构、活性及其营养健康食品创制等领域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在多糖领域的研究,已经初步实现成果转化。食品学科也有非常多的待转化成果,下一步可以尝试向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学习,打造一个江西版食品谷。”
匠心 是一份责任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导师,聂少平更愿成为“引路人”,他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的乐趣,在探索中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内在的潜力。“我的门永远为学生开着,有问题随时过来找我。”这是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对于底子比较差的学生,聂少平会耐心鼓励,慢慢给学生树立科研信心。有名学生刚到实验室的时候,由于没有实验经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变得有些自卑。聂少平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不安,主动找他谈心,用自己的奋斗经历鼓励他勇于尝试。经过几次深入的交流,该同学逐渐对科研产生了兴趣,自信心也慢慢建立起来。“每次我去实验室的时候,常常能看到他泡在实验室。”聂少平回忆道。更令他动容的是,为了确保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学生主动提出了延期毕业的申请。“这让我既意外又感动,”聂少平坦言,“我知道,这背后是他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破解难题的执着。”最终,该同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上,并入选了2024年国家“博新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聂少平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们多次在国内外学术竞赛中获奖,20余名学生的学位论文获评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他还培养了包括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余人。

然而,点亮一盏灯易,照亮一片林难。聂少平深知,若想让科技成果真正在赣鄱大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更多的青年才俊在这片红土地上开拓一片能扎根、可成长、有未来的沃土。他始终强调,“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是未来发展的希望。”唯有制度化的支持、前瞻性的平台,才能让青年学者安心将科研的种子深植于江西,让科研的星星之火,汇聚成创新的燎原之势。2020年,聂少平担任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时,推动建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未来领军人才计划”;升任南昌大学副校长后,积极推动学校设立“青年人才培育资助计划”“学科交叉资助计划”等项目,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在聂少平的影响和平台的支持下,许多学生主动留在革命老区潜心科研,如今已成长为食品科技领域的中坚人才。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于远赴海外深造的学生,聂少平的寄语质朴而有力:“要将个人目标、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专注自己的热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留学生》杂志
文:范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