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阳光透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发楼的玻璃窗,染出淡金色的办公室光韵。中国科学院院士、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会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唐智勇的办公桌上,一摞摞研究论文手稿与瑞士分会的工作文件并置,无声诠释着这位科学家与留学人员组织领路人的双重使命。

  谈及连任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会长的感受,他的目光中既有谦逊又透出坚定,“从留瑞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既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作为1992年成立的留瑞学子大家庭,瑞士分会在抗疫募捐、中瑞学术和人文合作等领域的成绩,被他视作“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唐智勇看来,留瑞学子始终积极践行使命——无论是联合瑞士商会和红十字会等在华友好单位举办座谈、研讨活动,还是策划“双百论坛”、组织编辑出版图书《在瑞士的岁月》,都彰显着“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使命担当。

  锻造科研利剑

  20世纪90年代,全球纳米科技初兴,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

  2000年,唐智勇加入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Prins教授研究小组,专攻纳米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里“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风深刻影响了他,“实验室的每一克试剂都要登记”,他回忆起导师对细节的苛求,这种“瑞士精度”也成为他日后管理团队的准则。

  2001年,他转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与Kotov教授合作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北美科研的“自由探索”氛围和“多学科交叉”思维让他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研究框架。同时,他也意识到“基础研究同样需要面向实际需求”,这一理念后来贯穿其回国后的科研布局。

  2003年是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始筹建。2006年,唐智勇毅然放弃国外科研机构提供的优渥条件,回国全职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这一刚成立的科研机构共同成长。谈及选择,他直言:“中国正从科研追随者变为引领者,我想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回国后,唐智勇带领团队长期从事自组装功能纳米材料研究,提出并发展了纳米粒子基元自组装构建单分散纳米组装体的方法学,实现了对纳米组装结构光学活性的调控及其在能源催化和精细分离等方向的应用。他曾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等。在近日举办的第20届亚洲化学大会上,唐智勇被授予2025年度FACS Foundation Lectureship Award学术奖——这是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的最高荣誉奖项。

  “经过长期的奋斗,我国在功能纳米材料领域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整体研究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功能纳米材料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正逐步体现出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成果对相关产业变革性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促进作用。”唐智勇说。

  欧美同学会中的“瑞士经验”

  作为纳米科技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唐智勇将科研人的系统性、全局性思维注入瑞士分会建设。“分会不仅是情感纽带,更应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他特别提及欧美同学会的“人才库、智囊团”定位。

  在他的规划中,瑞士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将构建三维体系:在思想引领层面,通过“青年论坛”与“红色游学”打破传统学习模式,让政治理论学习“既有国际视野又有青春气息”;在会员服务方面,他提出“全链条支持”概念——从海外学子的归国职业咨询,到举办学术沙龙、读书沙龙、创业资源对接会等活动,助力学长在科研、教育、产业等领域施展才华;对于中瑞民间外交,他主张“以科促文”,推动两国在科技、人文等重点领域的联合研究。

  在唐智勇的相册里,保存着一些和瑞士学者的合影。“你看这些年轻面孔,他们既是推动科研合作的伙伴,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这种跨文化沟通的自觉,正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从留瑞学者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深谙“留学报国”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的交响共鸣。

  “纳米科技的未来在交叉与融合,就像当年留学瑞士、美国给我的启示——中国科学家既要扎根本土,也要永远开放。”唐智勇的故事,正是中国新一代战略科学家群体的缩影:以全球视野铸重器,用纳米之微,托举强国之梦。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王威

  图:徐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