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留学人员服务工作,密切联系广大会员,倾听心声,了解诉求,把分会建成留学人员‘娘家人’、服务站。”这是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新当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金恒丰科技集团董事长、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的心声。

01 从狮城求学到归国奉献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求学经历,成为施乾平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谈及这段时光,他记忆尤深的是学校倡导的“无墙文化”,以及提出“思想任驰骋、生活显姿彩”的口号,这种开拓创新和开放包容精神,塑造了他勇于创新、善于宏观思考的商业视野。
归国后,施乾平于1999年创办金恒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生产的打印机目前已经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乘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春风,施乾平在济南、烟台分别投资建设了德迈国际信息产业园和德迈国际双创产业园。他决心用自己创业的经验,帮助更多海归创业者少走弯路,助力新兴企业加速成长。此外,他还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华北校友会会长,将所学融入实践,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力的企业家代表。
“我一直对欧美同学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施乾平积极参加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学习座谈、专题调研、文化交流等活动,从202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庆祝大会,到2024年“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论坛,他深切感受到了组织的活力和独特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他看来,欧美同学会110年的历史底蕴与家国情怀,是吸引海归人才的核心魅力。
“欧美同学会不仅是推动会员沟通交流、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的重要力量。”施乾平说。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施乾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贴“民之关切”,积极建言献策。自202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他更加积极地围绕科技创新奔走呼吁——履职以来,他提出多件提案,建议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营造科研创新良好环境、尽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举措,强化对民营企业科研创新的精准支持,建立完善良好的科研创新制度等。其中,《民营经济促进法》已于今年5月20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各项条款直面痛点,以法治手段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公平待遇,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社会责任则是他另一重鲜明标签。从2020年疫情初期带领旗下企业暂停主营业务转产口罩机、捐赠3000万元物资,到近年为甘肃、西藏地震灾区慷慨解囊,累计捐款近1亿元,他的行动诠释了“企业家不仅创造利润,更应回馈社会”的理念,彰显了海归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担当。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致公党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正是对他多维贡献的认可。
02 打造南向合作的“海归支点”
作为东南亚和南亚分会会长,施乾平说,分会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是把团结奋斗的思想统一好、把数字平台搭建好、把欧美同学会品牌活动强化好。
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政治锤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夯实思想政治根基。要汇聚和培养更多通晓区域语言、文化、法律、经贸规则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分会活力,做深做实“留学报国人才库”;要聚焦区域合作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做强做优“建言献策智囊团”;充分发挥留学人员情感纽带和跨文化沟通优势,创新交流形式,拓展合作渠道,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响做亮“民间外交生力军”。
施乾平期待,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力争让分会实现三大跃升:从联谊组织向战略赋能平台转型、从单向交流向双向协同升级、从文化互动向实现民心相通突破,努力成为国家实施南向合作的“海归支点”。
在数字赋能方面,建立会员数据库和线上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拓展会员交流渠道,提升交流实效。同时,构建数字合作新平台,与相关省份协同推进“数字合作专项”,赋能区域合作创新。在品牌塑造方面,通过举办“海归科技周”“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创新大赛”,推广“一带一路”国家“小而美”民生合作项目等,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品牌。
从留学生到企业家,从建言者到组织者,施乾平以全球视野锚定本土实践,以个人奋斗响应时代召唤。正如他所言,“欧美同学会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份留学经历最终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在这条路上,他既是践行者,亦是引路人。
来源:《留学生》杂志
文:王威
图:徐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