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有着令人自豪的历史,在凝聚留学归国人员报效祖国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国际在线与欧美同学会的使命高度契合——前者通过媒体搭建认知桥梁,后者则以人的联结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欧美同学会中东欧分会新任会长、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如是说。

这位兼具传媒人视野与外交情怀的学者型管理者,谈起分会的过去与未来时,言语间既有对前辈工作的敬意,亦透露出开拓创新的笃定。
从“东欧”到“中东欧”
更名背后的洞察
回溯范建平与欧美同学会的结缘,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学者生涯。199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并于1997年赴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进修。这段经历不仅深化了他对中东欧文化的理解,更让他意识到语言作为文化纽带的重要性。归国后,他在同事的推荐下加入欧美同学会。
担任东欧分会副会长期间,范建平考虑到“东欧”这个地缘政治概念已经不符合国际关系实际,因此建议采用地理上的“中东欧”概念,将“东欧分会”更名为“中东欧分会”。
“名称的背后是尊重与包容,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的视角促进对话。”他推动的“中东欧分会”更名建议,既体现地理概念的精准性,也暗含民间外交的细腻考量。
2001年,范建平调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网络宣传处处长,负责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的管理与经营。面对43种语言的传播矩阵,他将留学人员的跨文化优势注入对外传播,提出“人本叙事”理念,“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既懂外语更懂文化的人,要用对象国人士听得懂的语言、能接受的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他推动实施了诸多国际传播项目,如举办“打卡中国”活动,开设“Amazing China”等海外社媒账号,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承与创新
民间外交的“破圈”之道
从留学人员到服务留学人员的角色转变,让范建平对欧美同学会的价值有了更深体悟。
在他看来,当代留学归国人员需要的不只是政策对接,更是“生态型支持”——以线上线下各种形式将留学人员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获取资源、解决问题,或让他们与政府部门、地方项目实现更好的衔接,或让他们相互之间达成合作,呈现1+1>2的整合效应。“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欧美同学会成为连接器和孵化器,让留学成果和留学人才化作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能。”他说。
谈及接棒中东欧分会后的工作规划,范建平将新一届班子的思路概括为“守正出新”。上一届分会打造的“友谊日”活动与中东欧俱乐部机制,已成为分会工作的品牌活动。以后将在此基础上,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探索。
首先是研究驱动。范建平特别提到中东欧地区的“双重属性”:既是欧盟成员国的聚集地,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我们将依托相关机构和学长的研究力量与成果,促进研究成果的分享与应用,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把文化共鸣转化为合作动能。”
其次是项目深耕。中东欧分会将围绕总会的年度工作规划和重点工作,以项目为抓手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分会的特点和资源,策划分会的年度重点项目。今年将重点落实好“机遇中国——归国青年筑梦高质量发展”网络国际传播活动。范建平透露,活动将联动国际在线的多语种传播优势,形成“民间叙事+主流传播”的叠加效应。
最后是资源整合。分会计划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类活动,增进我方与中东欧相关各方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同时,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我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在范建平的愿景中,中东欧分会将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独特枢纽——既传播中国发展的时代密码,也解码中东欧的优势价值,在文化共鸣与国家战略之中,寻找民间外交的作用所在。
来源:《留学生》杂志
文:王威
图:徐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