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能物理学的星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的名字熠熠生辉。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推动者,他带领团队在国际科学前沿屡创佳绩。而这位科学家还有另一重身份——欧美同学会留意分会会长。在科研报国的征途上,他始终以留学人员的视角,架设中意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

“当代留学人员生逢其时,既要像中微子穿透地球那样突破认知边界,更要如引力波探测器般敏锐感知时代脉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贻芳说。
物理之路
从“偶然选择”到“一生挚爱”
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教室里,年轻的王贻芳并未预见到自己未来会与“中微子振荡”“环形对撞机”这些高能物理关键词紧密相连。面对记者“何时爱上物理”的提问,他的回答朴实得近乎平淡,“中学觉得物理有意思,大学学下来还行,就继续了。”顺其自然的选择背后,暗含他对科学本质的直觉——物理既不像生物化学需要“死记硬背”,也不似数学过于抽象,它用实验与逻辑搭建起理解世界的桥梁。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大学末期,丁肇中的到来为他打开了高能物理的大门。1984年,刚从南京大学毕业的王贻芳被导师催着参加了丁肇中的面试,很快入选,随后踏上了欧洲求学之路。“能去世界顶尖实验室学习,是人生的机会。”王贻芳如此评价那年赴日内瓦的决定。
刚到丁肇中的实验组,导师把王贻芳安排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学读博。“我去的时候几乎是一张白纸,那时候国内的对撞机提案都还没通过,既不懂高能物理,也不懂如何做科研,就跟着别人做。”在400余人的国际团队中,他边做边学习,如海绵般汲取养分:从仪器调试到数据分析,从团队协作到科学决策。他特别提到丁肇中“选题要青史留名”的教诲,“这教会我,真正的科学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回答人类认知的根本问题。”
33岁那一年,王贻芳作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强硬决定,向合作了11年的导师请辞,去研究中微子。他先去了斯坦福大学,后来回国,主导中微子实验。

“留学是为了更好地归来。”面对实验条件简陋、国际竞争激烈的困境,王贻芳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2012年,他领导的实验团队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直至今年,王贻芳已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荣誉加身,王贻芳一如既往地奋战在基础科学研究第一线,正如江门中微子实验团队年度视频里的歌词一样,“地下七百米深处里,有我不变的热忱。”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这也是我们应该有的软实力。”他说。
架设中意交流的
“科学丝绸之路”
作为连任的欧美同学会留意分会会长,王贻芳将科学家的系统思维注入分会工作。“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与中国在艺术、科技领域有天然互补性。留学人员既要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要做文明互鉴的筑桥者。”
他将留学人员比作“民间外交使者”与“科技自立自强先锋”,这一双重角色恰是他人生轨迹的映射——在丁肇中团队接受国际科研淬炼,又带领中国团队站上全球高能物理竞技场。
分会工作的三大支柱印证了他的实践智慧:思想建设不流于说教,而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参观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举办“人类飞向火星”科普讲座等活动,让文化自信在跨界碰撞中自然生长;服务大局聚焦中意产业互补性,搭建中意科技、文化、产业交流平台,促进双向合作与资源共享;会员关怀细化到提供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生活帮扶等务实举措,体现了科学家特有的精准与温度。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王贻芳表示,首先,将带领分会会员深化理论武装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通过专题党课、国情报告、实地研学等多种形式,引导会员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始终保持与党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同时,挖掘和宣传留学人员爱国奋斗精神,通过主题分享、媒体传播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分会文化氛围。其次,将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意大利区位与产业优势,搭建中意交流平台,促进双向合作与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策划实施形式多样的双向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意文明对话与互学互鉴。再次,要以会员发展为本,完善应急响应与人文关怀机制,让分会成为会员的温暖家园。同时,依托线上线下平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流活动,增强组织凝聚力。
过去,意大利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如今,中国和意大利在粒子物理领域的合作历史悠久。科学家与留意分会会长的身份在王贻芳身上重叠。“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天宫’空间站,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跨国协作。”对于留学人员,他寄予厚望:“希望更多‘海归’以专业能力反哺祖国,用跨文化优势消弭认知鸿沟。”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王威
图 :徐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