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山东走出来,在教育部、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韩国使馆、驻济州总领事馆等多个重要岗位发光发热的教育文化使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鲁新依旧保持着作为外交官时练就的沉稳冷静作风。他睿智亲和,用坚定而平和的声音,讲述着自己与国际友人打交道的故事。

  从事外交和教育外事工作至今,王鲁新用心用情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连心桥”。如今,王鲁新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欧美同学会朝韩分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他表示,留朝韩学长将继续以留学前辈为榜样,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更多朝韩友人,为促进中朝韩友好交流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文化使者的起点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几批赴朝留学生中的一员,王鲁新回忆起40年前的留朝岁月,依然十分动容,他说:“当时并没有觉得留学生活有多艰苦,那反而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可以说赴朝留学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部积极回应朝鲜政府邀请,决定从应届高考学生中选派若干优秀青年到朝鲜学习,17岁的王鲁新幸运入选。当他乘坐国际列车穿过鸭绿江时,想到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参战的光辉形象,追今抚昔,心潮澎拜:“当时国内有句口号叫‘振兴中华’,我便下决心要以志愿军为榜样,努力加强专业学习,弘扬中朝传统友谊,争取早日学成本领报效祖国,投身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

  在朝鲜,王鲁新学到的第一课便是一定要好好学习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更是不同文明互相理解的纽带。

  作为学校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王鲁新一边经常性地在集体活动中发言或担任翻译,另一方面化身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与朝鲜青年互教本国歌曲。“我的同桌是位阳光帅气的男孩,我们经常聊天,他最爱唱我教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发音非常标准,他也教我唱朝鲜歌曲,有几首我现在还会唱。”王鲁新回忆道。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双向共鸣

  毕业回国后,王鲁新先是在教育部从事教育外事工作,中韩建交后又被派往驻韩国使馆,先后在教育部国际司、原中国孔子学院总部、驻比利时使馆、北京语言大学、驻韩国使馆、驻济州总领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多个岗位工作,积极向各国来华留学生宣介“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君子文化,亲眼见证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全球开花结果,推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

王鲁新(右)会见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首席执行官Fanta Aw博士

  回顾自己的驻外生涯,王鲁新说,“外交工作的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充满了各种挑战,周恩来总理曾将外交队伍称为‘文装解放军’,能否在对外交往中做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对一名外交人员的最大考验。”

  初到比利时担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参赞时,王鲁新发现当地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多停留在“功夫”与“熊猫”等层面。为改变这一现状,王鲁新创新性地构建了“双向对话”模式:一方面组织中国留学生与比利时青年学生加强交流,共同建设“中比友谊宿舍”,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另一方面支持当地学者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在各种场合多方展现中国元素,这种“互鉴式传播”让中国文化不再停留于符号展示,而是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语境。

  2016年起,王鲁新调任中国驻韩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和驻济州总领事,他化身“中国故事的策展人”,开启了他外交叙事的高光之年。

  中韩两国文化同属东方体系,但如何让“相近”转化为“相亲”?王鲁新通过不断探索,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

  在韩讲述敦煌时,他强调这是“新罗僧慧超曾踏足丝路”;向韩国民众推介山东时,他以济州岛与山东的海洋文化为切入点,“济州的三多水与山东的黄河水,流淌的是同一片东方智慧”,这种“在地化叙事”引发韩国读者的强烈共鸣;作为教育文化使者,王鲁新始终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中韩交流的每一个维度,积极推动中韩青年艺术家共绘济州汉拿山、同写中国诗词,让“Z世代”成为叙事主体……

  从儒家故里到汉拿山下,从教育参赞到外交使者,王鲁新以故事为桥,以民心为基,探索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多维实践。他用40年个人实践证明:真正的“中国故事”,不是单向宣讲,而是双向共鸣。

  睦邻友好

  谱写东北亚友谊新篇章

  作为欧美同学会朝韩分会新任会长,王鲁新表示:“远亲不如近邻,朝鲜和韩国都是我国周边搬不走的重要邻国,与我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互相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过去5年,朝韩分会积极组织和开拓各类对外交往活动。比如,组织参与由韩国驻中国大使馆主办的韩语朗读大赛,促进中韩语言文化交流;组织韩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经济参赞一同走访中国高新科技企业,进行关于人才、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交流;与韩国首尔大学校友会联合举办了“中韩文化交流周”,促进了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展望未来,王鲁新表示,朝韩分会将以独特的优势和资源,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性开展民间外交工作。坚持与邻为善、以诚相待、互惠互利、开放包容,巩固发展传统友好,深化友好合作,增进人民相知相亲,为建设东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留学人员的力量。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范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