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永嘉县欧美同学会执行会长,是“永嘉白酒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永嘉县米兰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戚文驹。他的身份多重,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弘扬中华文化,践行留学报国。

  

  一场文化的觉醒之旅

  戚文驹早年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奔赴英国深造。在伦敦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让他第一次以“他者”的视角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在英国,他加入伦敦大学马球校队,深入当地乡村,亲历英国家族式马球场的传承方式。他发现,西方社会虽历史不如中国悠久,却在文化传承上有着系统性与延续性。“那些坐落于乡村中的百年马球场,历经几代人的守护,成为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这种家庭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他深受触动。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未曾断代,‘传承’是我们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力量。”然而,他也意识到,近百年来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而今,随着国家的强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机已然到来,这让他萌生了回国后投身非遗传承的念头。

  书兰居不只是博物馆

  2016年,26岁的戚文驹从英国伦敦回到浙江永嘉,投资上亿元打造永嘉县米兰国际大酒店,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了“书兰居非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名字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书兰居”原是他老家的老屋名,“书”代表拓印文化,“兰”象征兰花精神。他将这三个字注册为品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品牌文化内涵的塑造。

  在戚文驹的构想中,书兰居不只是静态的展示空间,而应成为“活态传承”的实践基地。

  筹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位初次涉足博物馆建设的企业家,戚文驹坦言,起初在展示设计、展陈专业性方面经验不足。幸运的是,浙江省与温州市对乡村博物馆建设的高度支持,为书兰居带来了转机。在温州市博物馆的专业协助下,展馆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现代化。

  “希望当人们走进书兰居非遗博物馆,感受到的是浓郁的历史香气,看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文化记录片,听到的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了完成这一构想,博物馆展厅旁直接设立了永嘉白酒的酿造工坊,参观者不仅能看,还能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流程。这种“边看边做”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只可远观”的壁垒,使非遗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除了永嘉老酒汗,书兰居非遗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另一项非遗技艺——戚氏拓印术,这项非遗技艺源于戚家军的“信印”文化。为钻研拓印术,戚文驹专门拜师学习立体拓印。如今可以将三维立体的物件拓印到平面的图纸上,从而更好地去了解一个器皿的构造。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戚文驹始终强调“活态”二字。“非遗不应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应融入现代生活。”他在博物馆中设立了“戚氏宗族文化”展区,通过大量戚家军文物与宗族史料,展示家族文化中的“耕读传家”与“习武报国”精神。他希望通过这一展区,引导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面对非遗传播的现代化挑战,戚文驹也积极拥抱科技的力量。虽然目前因场地限制尚未引入AR等数字化展示手段,但他已规划推出线上数字展馆,未来,希望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让非遗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让观众“穿越”至古代作坊,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非遗白酒的创新之路

  “戚氏文化中,戚氏药酒是浓重一笔,桥下戚氏在民间世代做酒,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留有《戚氏补药酒秘方》”。对戚文驹来说,永嘉老酒汗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意味着家族之根,从爷爷辈开始,这个家族的大多数人就以制作永嘉老酒汗为业。“从小就看着长辈们把白白的糯米酿成清冽的琼浆,感觉很神奇。”

  在海外求学时,戚文驹也喜欢品尝美酒,发现欧洲的做酒工艺跟永嘉老酒汗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做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把这些技艺丢失了多可惜啊,所以我决定做酒。”

  作为“永嘉白酒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戚文驹对非遗的理解,不仅停留在“守旧”的层面,更注重“传承中的创新”。他认为,非遗项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演变不断发展的。“就像我们的汉字,历经篆、隶、楷、行、草,最终形成今天的简体字。非遗技艺也应有其时代特征。”

  

戚文驹在检查蒸馏设备。

  在制酒过程中,他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引入现代设备。例如在发酵与蒸馏环节使用现代机械,提升效率与质量;在酒体陈化阶段,除传统陶缸储存外,还尝试使用欧美橡木桶,探索风味融合的可能。他相信,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是复古,而是要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现代价值的再创造。

  面对当前非遗传承中“年轻人兴趣匮乏”“市场萎缩”等现实困境,戚文驹认为,关键在于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我们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他们听得懂的故事。”他举例说,《藏海传》中“药发木偶”的出现,让无数年轻人第一次认识了这项传统技艺。影视、游戏、文创,都是非遗传播的新载体。

  戚文驹经过多年的史料核查、菜品选定,近期在米兰国际大酒店推出“戚家宴”——将戚家军南征北战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各地非遗美食汇聚一桌,让食客在品尝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比如一碗特色的“将军面”,这道菜的历史源于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途经永嘉安营扎寨时,他的夫人为犒劳丈夫和将士们制作了一大碗面,自己却不舍得吃,因此后人将此面取名为“将军面”而流传下来。“希望人们可以从品尝这一口美食开始,多一些了解我们永嘉文化的机会。”他说。

  未来,他计划通过跨界合作,例如与影视、音乐、时尚等领域的融合,让更多年轻人在娱乐中了解非遗。“非遗不仅是民族的,更应是世界的。”戚文驹积极思考如何推动永嘉非遗文化“走出去”。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在海外穿汉服、跳国风舞蹈,成为中华文化的“流动名片”。而在数字时代,Tiktok等平台更成为非遗传播的全球舞台。

  他设想,将“永嘉老酒汗”这一非遗白酒品牌推向国际市场,通过文化品鉴、工艺展示等方式,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白酒背后的文化故事。他相信,一瓶酒,不只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从海归学子到非遗传承人,从企业经营者到文化传播者,戚文驹用一瓶酒、一座馆、一场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篇章。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