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八月瓜熟,蔬菜飘香。一位深耕田野的农学教授,一位奔走塘口的“螃蟹姑娘”,一位埋头种菜的“农场样板间”主人,领域不同、路径各异,却同样怀抱理想、学成归国的海归“新农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他们在异国求学后归来,脚踩泥泞、扎根乡土,通过科研转化、产业运营、个体实践,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之间架起桥梁,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罗培高:从抗病小麦到八月瓜的

“科研跨界者”

  如果说小麦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一粒种子,那么八月瓜便是他心中长出的新绿荫。罗培高,四川省雅安市欧美同学会会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罗培高在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因表现优异顺利留校任教并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持续开展小麦功能基因挖掘和优质种质资源创制的深入研究。他用了15年时间破解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41,成果被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收录,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多位院士高度评价。

  然而,正当他在小麦基因研究领域声名鹊起之时,儿时记忆中那一串挂在山间藤蔓上的野生果实——八月瓜,突然唤醒了他的另一种使命感。

  2013年,罗培高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学。初到美国时,面对那里高度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模式,他开始思考,“中国的农业优势在哪里?”他很快意识到,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领先世界,植物资源丰富多元,尤其药食同源类作物潜力巨大——这正是属于中国的“农业竞争力”。

  “林木育种技术远落后于粮食作物,若能把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的方法引入其中,是否能开辟一条新路?”这个念头如星火燎原。

  2014年,归国后的罗培高迅速组织学生调研四川全省资源,发现野生八月瓜蕴藏量超3亿公斤,极具开发价值。随后,他受学校党委和雅安市委组织部派遣,前往雅安市石棉县挂职,开启了长达近6年的科技副县长生涯。其间,他深入中高山地区考察,确认野生八月瓜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经济潜力巨大,遂决意“跨界”投身这一冷门领域。

罗培高查看八月瓜生长情况

  为从根本上推动八月瓜产业发展,罗培高提出“全价值链挖掘、全学科链协同、全产业链融合、全适生区辐射推广”的“四全三链”创新体系,力图推动八月瓜产业向油用、药用、食用、观赏等多领域延伸。2015年,他带领团队建立八月瓜研究中心,提出八月瓜仿野生种植模式;2016年,指导成立专门从事八月瓜产品研发、加工和销售的公司,打通了从实验室到货架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启动八月瓜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分子育种工作;2018年,制订全国第一个关于八月瓜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八月瓜》;2024年,3个八月瓜新品种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八月瓜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四川省林业草原八月瓜工程技术中心”。

  十年磨一剑,如今八月瓜已在四川发展种植40万余亩,带动50余家企业参与深加工,开发出食用油、保健品、果茶等20余款产品,实现创新产值达15亿元。昔日深山野果,今成“木本粮仓”,不仅助力农民增收,更拓展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维度——向森林要食物,向山地要产能。

  “让麦穗填满粮仓,让野果甜润生活。”这是留学归国人员对乡土最深情的回应。

邢秀梅:科学养蟹引领致富路的

“海归新农人”

  深秋的固城湖蟹塘,晨光穿透水面,照亮塘底那只正在奋力蜕壳的中华绒螯蟹——旧甲缓缓脱落,新壳在微凉湖水中渐渐变硬,最终舒展成“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鲜活模样。为了这螃蟹,一位毕业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留学生,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工作机会,选择回乡做一名“养螃蟹的女孩”。她就是南京高淳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经理邢秀梅。

  2014年,她回到南京高淳的老家,一头扎进父亲创办的蟹塘之中。“留洋回来还去搞水产?”面对亲友的质疑,邢秀梅清楚,自己是要用现代理念重塑传统产业。她深知,中国水产养殖长期依赖经验、缺乏标准化,而加拿大先进的企业管理思维、市场营销体系以及对品质溯源的重视,恰恰可以补上这块短板。

  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简称“联社”)是邢秀梅父亲邢青松2010年创建的全省首家跨区域水产类专业合作联社。

邢秀梅在蟹塘边

  回国后,邢秀梅在联社迅速组建起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青松电子商务团队,挨家敲门动员,跨国电话联络旧友,“忽悠”了一批有志青年加入这场“螃蟹革命”。2015年,她创办淘宝电子商务村,率先入驻天猫、京东、苏宁等多个平台,将电子商务与生产基地紧密结合,发展“网络+实体”销售模式。通过线上渠道,让鲜活的固城湖螃蟹一路“爬”向全国。短短几年间,联社线上销售额节节攀升,单日最高突破5万元。

  但她并未止步于卖货。面对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她意识到,唯有提升品质、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赢得长远未来。2019年,事业小有成就的她再度走进考场,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专攻“螃蟹养殖”课题。她在实验室里研究蟹苗发育机理,在塘口巡检水质变化,将父辈靠天吃饭的经验主义,转化为可复制、可监测、可追溯的科学养殖体系。

  与此同时,她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牵头成立科普工作组,拥有专职人员33人、志愿者71人;每年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培训,累计培训养殖户千余人次;她与联社科技骨干定期编写《青松传递》,建立青松固城湖网站,发布技术指导与市场信息;她还联合区科协举办“蟹田课堂”,把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实现“科技兴社、科普惠农”。

  “农业的未来不只是生产,更是文化的延续与价值的升华。”2018年,邢秀梅与父亲共同筹建国内首家以蟹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固城湖螃蟹博物馆,占地2300平方米,馆内集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通过实物标本、历史文献、多媒体技术全面呈现中华蟹文化的演变历程。此外,她还在生态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推动建设“螃蟹文化产业园”,探索文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使单一养殖向综合产业跃迁。

邢秀梅在展示固城湖螃蟹

  2017年,联社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合作,成立国内首个专注河蟹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研究所,邢秀梅担任研究所副所长。通过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施数字化养殖监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与生态可持续性。

  如今,邢秀梅被老蟹农称为“技术主心骨”。她带领的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覆盖20多家成员社、3000多户社员、13.68万亩养殖面积,带动十万余名农民致富,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作为一名海归,邢秀梅深知语言与视野对于青年的重要性,因此自发创办“乡村英语角”,定期组织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学习基础英语、了解海外农业动态。

  她常说,“现在的农民,可以在塘边养蟹,也可以在电脑前做营销,还能在实验室搞研发。”这是留学经历赋予她的最大财富——敢于打破边界,勇于重构规则。

李文辉:从外企白领到

“农场样板间”的缔造者

  当同龄人还在写字楼里加班时,李文辉正在西安市长安区的时和岁丰农业基地大棚里拍摄紫白菜的新芽。这位西安欧美同学会会员的人生轨迹堪称一场“大转弯”:从自动化工程师、外企白领,到辞职创业种菜,最终打造出一个被称为“农场样板间”的特色农业基地。

  一切始于他对“植物工厂”的憧憬。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期间,李文辉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智能农业理念,萌生了打造闭环式人工光植物系统的梦想。然而实际接触后他意识到,技术可以复制,但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无法速成。“我不懂农业,这才是最大的瓶颈。”

李文辉在查看蔬菜长势

  于是,他从零开始学习种植。初期屡遭挫折,蔬菜卷叶不知原因,虫害频发束手无策,销售无门只能自掏腰包“回血”。但他坚持记录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数据,反复试验光照、营养、水分配比,逐渐掌握了数百种蔬果的栽培密码。

  如今,时和岁丰农业基地吸引不少人慕名而来。这里有一个人抱不动的“太空南瓜”,有形似花灯的艺术南瓜,有酷似释迦果的苦瓜,还有紫白菜、黑番茄、手指萝卜、纹网甜瓜等稀有品种。种子来自荷兰、以色列、法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经过本土化试种筛选,形成独特的产品矩阵。“这种彩色水果萝卜,含有花青素,营养价值高。”他展示着新品种萝卜,言语间满是自豪。

  李文辉称自己的园区为“样板间”,不仅自己种得好,更为其他农业园区提供技术咨询与管理服务。从2018年首次帮扶蓝田扶贫点,到如今运营投资1个多亿的千亩园区,先后为多家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提供规划设计、生产体系的建立、特色品种推荐、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为近20个农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产业升级。

  他还将农业与美食深度融合:邀请五星级酒店厨师入园创作料理,承接冷餐会、推介会;迎接各地厨师来选菜品;推出限量版蔬菜礼盒,春节期间一盒难求。2024年春节期间,仅蔬菜礼盒就售出1500盒,净利润近15万元。

  他积极推动村社共建,计划与村民合作发展黑小麦深加工及彩色小麦、蓝莓、火龙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筹建合作社,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我现在的状态和在外企完全不同。”曾经追求效率与KPI的白领,如今,清晨享受着露珠滑落叶片的宁静,午后在直播间介绍新品种蔬菜。李文辉的菜园不只是生产基地,更是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科技与自然、个体与社群的生命空间。

  归雁衔春泥,科技润乡土。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而科技落地的关键在于人才回归。罗培高以科学家的严谨与执着,将冷门野果变为富民产业,让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邢秀梅以企业家的敏锐与实干,将传统养殖升级为现代产业链,展现了全球化视野下本土农业的转型可能;李文辉以创意对蔬菜种植重新定义,让成熟的农业管理体系助力产业发展,再造田园价值。他们学成归国、反哺桑梓;立足乡土、面向未来。他们相信,最好的论文,不在期刊上,而在田野间;最美的青春,不在异国街头,而在故乡的土地上。

  来源 :《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