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放弃“白领梦”,在农田开设“托管班”;有人告别“铁饭碗”,用科技重新定义现代农业。一群海归青年,正带着全球视野与技术火种回到中国乡村。这些“海归新农人”以科技为犁铧、以情怀为种子,共同耕耘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李环宇:胶东田野的“农田托管班班长”
小孩有幼儿园,如今农田也有了“托管班”。农民将田地交给土地托管公司,既实现了集约化生产经营,又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农民丰产又增收。“90后”海归、胶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李环宇就是“农田托管班”的“班长”。他将美国现代农业的理念与技术带回故土,希望把科技化、集约型农场的生产模式带到家乡。
2012年,李环宇远赴美国加州深造农业经济专业。因为父亲从事多年农资行业,他对农业有一些了解。在加州,他第一次系统接触到高度集约化、机械化、数据驱动的现代农场管理模式。“几个工人操控着无人机和大型农机,便能高效管理数千亩玉米地;全自动喷灌系统根据土壤湿度精准调节水量;载人飞机在空中完成播种与施肥作业……”课堂上的影像令他震撼。
那一刻,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要把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带回中国,改变家乡耕地碎片化、效率低下、收益微薄的现状。留学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理论知识,更主动深入加州各地的种植农场实地考察,思考如何将其本土化应用于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
2016年,当同龄人纷纷涌入城市追逐“白领梦”时,李环宇却逆向而行,回到青岛胶州市胶莱街道,扎根田野,开启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农业变革。2018年,他创立青岛利邦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借鉴美国大农场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特点,创新推出“测土—配肥—精播—托管”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农业托管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与“全程服务”,通过科学检测土壤成分实现个性化配方施肥,利用无人机进行精量播种,再由公司提供从田间管理到收割销售的全流程托管服务。一年后,托管地块的小麦亩产高出散户近22%,亩均增收160元,亩均管理成本下降40元。数字是最有力的语言,曾经怀疑的农户开始主动上门申请加入托管计划,信任如春水般缓缓流淌进这片干涸已久的农田。正如他所说,“土地从不会说谎,每一分收成都是最实在的证明。”

随着托管规模不断扩大,李环宇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是生态可持续与产业融合的系统工程。他在胶州首推“云端农场”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300亩实验农场的温湿度、墒情等数据,实现“用数据种地”。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农机仓库俨然是一座现代农业的“装备库”,从智能播种机到联合收割机,再到秸秆打捆机,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提质增效的使命。如今,公司累计托管耕地超10万亩,累计助农增收1600万元,真正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增值收益。
李环宇深知,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人才。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培育千千万万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新农人”,才能让乡村振兴的火种燎原。于是,他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成为共青团胶州市委“乡村振兴青年讲师团”的成员,发起“新农人培育计划”,开设“田间移动课堂”,将无人机飞防、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前沿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课程,手把手教学,系统性培训。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300名农户在他的指导下成长为掌握现代农技的专业人才,其中12名返乡创业青年与他结对帮扶,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公司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区域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回望来路,李环宇的选择并非偶然。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曾深刻反思中美农业的差异:美国虽具备大规模机械化优势,但依赖高额补贴,财政负担沉重,且难以复制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国情;而中国则拥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惠农政策等方面持续加码,这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正因如此,他更加坚定了回国创业的决心——在中国做农业,不仅要引进技术,更要构建适合本土的可持续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农业道路。
近年来,李环宇先后荣获青岛市农民高级农艺师、2024年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省级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但他始终自称“农田托管班班长”。这个称呼背后,是一名海归学子对土地最朴素的情感,也是对“留学报国”理想的生动诠释。
段然:植物工厂里的“农业未来学家”
“我是种菜的,但不跟农民抢饭吃。”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员、北京吉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然的农业理想。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却用科技与情怀重新定义了现代农业;她曾端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却毅然转身,在泥土与数据交织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海归知识分子的报国篇章。
1996年参加工作后,段然便扎根于农业领域,从中国种子集团的育种岗位起步,一干就是七年。她在田间地头积累经验,在政策研究中锤炼思维,逐渐成长为一名兼具实践能力与战略视野的专业人才。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2003年底,她考取公费留学资格,远赴荷兰深造,攻读农业产业博士学位。在欧洲现代农业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图景中,她看到了中国农业未来的方向:农业不仅是温饱的基础,更应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点。
2006年回国后,段然进入中国农科院从事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工作,继续深耕政策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建设。2012年,当许多人还在追求稳定时,她辞去公务员工作,投身农业实体创业。她深知,真正的报国不在口号,而在行动;不在书斋,而在田野。于是,她带领团队在北京顺义创办了北京吉奥金禾农业基地,建起占地1.4万平方米的“植物工厂”。
段然看中了芽苗菜这个行业,芽苗菜准入门槛很低,最少4天,最长10天就能种出一批菜。但她想卖的并不是普通的黄豆芽或绿豆芽,而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芽苗菜,比如西蓝花芽苗菜、大麦芽苗菜等。
在经历过资金、设备、人员等一系列难题后,“植物工厂”终于落地。厂房里摆放着段然发明的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智能化生产设备,每天可出产100吨左右芽苗菜。
如今,公司拥有专利100项,其中针对芽苗菜的就有26项,可生产的芽苗菜品种有100多种。其中,明星产品“银芽”不仅被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更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优质蔬菜供应食材。这不仅仅是一份认可,更象征着中国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国际舞台的跨越。

“植物工厂”不占用耕地,复种指数高,反而需要大量种子原料,从而更能带动上游农户参与种植。这种“企业+合作社+扶贫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让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共享发展红利。更为深远的是,段然以芽苗菜产业为切入点,在内蒙古等地带动农民培育种子基地3万亩,每年助农增收达4500万元。通过标准化引导、技术培训和市场保障,构建起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
段然的另一个身份是“农业嘉年华”规划师。从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开始,她着手规划“北京草莓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园区运营”的新路径。她主持策划了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理念:农业园区不能只靠政府输血,必须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她坚持规划先行、市场导向,强调项目的可落地性与盈利模式设计,帮助全国超过400个农业园区完成从概念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涵盖项目申报、招商引资、品牌打造与运营管理,实现了“让市场为农业买单”。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段然也始终关注人才振兴这一根本命题。她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的回归与发展。为此,她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联合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为近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系统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她还发起成立“海归设计联盟”,整合海内外归国人才资源,设立四个专业设计分院,汇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才俊共同投身乡村建设。
段然始终保持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理想主义者的热忱。她坚信,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生产,而农业科研的价值唯有落地于实际生产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如今,她的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何将植物工厂的技术体系复制推广到更多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打通产销链条?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这些问题,构成了她下一阶段奋斗的方向。而在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一种深沉的情怀: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民的共情、对国家的责任。
这些海归新农人,带着全球化的技术与视野,却比任何人都懂得“接地气”。李环宇扎根传统农区,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段然立足都市近郊,用产业融合拓展农业边界。他们将留学所得转化为适配中国农村的解决方案,用行动证明:农业可以很酷,乡村可以很潮,而振兴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