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美
瑞士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50年。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两国便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七十五载春秋流转,这个以“中立”著称的欧洲国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始终保持着稳健而友好的发展态势。若以一句中国古语形容,那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浅却绵长。
2025年,适逢中瑞建交75周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瑞士驻华使馆在京共同举办庆祝中国和瑞士建交75周年招待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长卡罗尼出席招待会并致辞。在致辞中,卡罗尼坚定地指出:“在全球地缘政治风云激荡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复杂交织,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唯有携手合作,方能共渡难关。”
其实早在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交部长伊尼亚齐奥·卡西斯先生也已来访。他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共同强调多边合作的价值,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坚守。那次访问中,一个温暖的画面定格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卡西斯外长邀请中方代表,在瑞士驻华大使馆的庭院中,亲手种下一棵象征友谊的树。那棵树,如今正静静生长,如同中瑞之间的情谊,扎根深处,向阳而生。
瑞士分会在欧美同学会的大家庭中成员数量不算多,却始终散发着独特而温暖的光芒。自1992年成立以来,它就如一座小小的灯塔,既照亮留学人员归国报国的前路,也牵系着与瑞士文化教育之间的纽带。
自2005年中瑞建交55周年起,分会便开始组织编写《在瑞士的岁月》纪念文集。至2020年建交70周年,这套书已出版五册,累计近110万字。它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代代留瑞学人、外交官、记者共同编织的集体记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辈,到近年归来的青年,他们用真诚的笔触,记录下在瑞士求学、工作、生活的点滴,也记录下两国文化交流中那些细微却动人的瞬间。

书中,有初到瑞士时的文化震撼,有在实验室挑灯夜战的身影,也有与瑞士师长、同学结下的深厚情谊。这些文字,汇成了一部跨越时空的交响,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青春的炽热。它们不仅被中瑞各界人士所珍视,更被收藏于瑞士国家图书馆与弗里堡大学图书馆,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珍贵见证。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套书也凝聚了许多瑞士友人的情谊。汉学家胜雅律先生、历史学家奥塞尔教授、前苏黎世市长瓦格纳先生、瑞中协会法语区分会主席白鹄先生……他们纷纷提笔,为中瑞友谊写下注脚。而书名更以中、德、法、意及列托罗马语五种语言呈现,尤其是后者,据说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出版物上。这份用心,这份跨越语言的致意,本身就是中瑞文化交流最美的写照。正如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所言,瑞士分会“多年来致力于加强中文化交流,是推动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
如果说《在瑞士的岁月》是瑞士分会留下的文字印记,那么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的欧美同学会会所,就是这一切记忆发生的舞台。
这座离天安门不远的四合院,自1915年起就成为留学归国人员共同的家。100多年来,它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离别与归来,也见证了无数中外文化交流的动人时刻。
在这里,瑞士分会每年举办的新春联谊,总是格外令人期待。那是一场如家庭聚会般的温馨活动,曾在瑞士工作过的外交官、记者、学者欢聚一堂,瑞士驻华使馆的代表也会前来共庆佳节。我们曾在这里一次次举杯,庆祝《在瑞士的岁月》的出版;也曾与留意、留日、北欧等兄弟分会携手联谊,让友谊跨越国界。
这座四合院,更是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瑞士分会留学归国成就座谈会、瑞士经济报告会、小型音乐会、大使报告会……无数活动在这里举行,让中国听见瑞士的声音,也让瑞士看见中国的变化。
我尤其记得2008年5月22日,瑞士探险家路易斯·帕尔马驾驶着世界上第一辆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的士”驶入这座院子。他从瑞士出发,穿越50个国家,最终来到北京。那天,他在院子里缓缓驾驶着那辆承载着环保梦想的汽车,阳光洒在车身上,也洒在每一位与会者的笑脸上。那一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很小,梦想很大;而留学人员,正是连接这梦想与现实的重要一环。
2022年8月21日,同样是在这座四合院的北大厅,我们举行了《在瑞士的岁月——纪念中瑞建交70周年专集》的新书发布会。受疫情影响,这本书迟到了两年,但大家的热情并未减退。那天,前辈与青年共聚,仿佛一场文化的接力。前外交官们在致辞中肯定了瑞士分会几代人的努力,也寄语年轻一代继续肩负起民间外交的使命。那不仅是一场新书发布,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七十五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
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加入瑞士分会,他们带着新时代的视野与活力,正成为中瑞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他们让我们相信,在两国建交75周年的今天,年轻一代的留瑞学人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欧美同学会的使命,把在瑞士收获的智慧与情谊,融入时代的洪流。
他们,将继续做文化的摆渡人,做友谊的筑桥者。跨越山海,使命在肩;岁月为证,友谊长青。(作者曾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瑞士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