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果香四溢;美景里,飘荡着致富欢歌。在青藏高原东麓的九寨沟,千亩葡萄藤沿着海拔2000米的梯田攀缘生长,酿造出雪域高原的第一瓶有机红酒;在浙西畲乡的枫树岭村,凤凰纹样的文创产品与土猪认养订单,让古老村落焕发数字经济的活力。四川川玖集团副总经理李映霞与浙江“畲和”品牌创始人陈小娇,一位将工业工程智慧注入雪域葡萄园,一位以文创思维激活畲族非遗经济,她们以智慧与情怀编织着一幅“兴业、富民、村美、人和”的新画卷。

  李映霞

  雪域高原的“葡萄革命者”

  九寨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岷山南段交汇处,平均海拔2500米。在一片占地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酿酒车间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梯田的葱茏,恒温酒窖的橡木桶沉淀着时光的醇香。四川川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四川省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秘书长李映霞,这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士、密歇根大学工业系统工程硕士的“海归”,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当地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新路径。

  2016年的夏天,手握美国名校文凭的李映霞面临人生抉择。当同龄人竞逐华尔街与硅谷的offer时,父亲那句“家乡需要你”,让她毅然回到阿坝高原。在九寨沟县双河镇罗依片区,她看到的不仅是贫瘠的山地,更是未被开发的潜力。“学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这个朴素的信念,促使她将工业系统工程的精密思维注入传统农业。面对农户的疑虑,李映霞带着团队走遍每块坡地,用土壤检测数据说服村民,“这片海拔2000米的高原,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是培育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

  在打造九寨沟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李映霞敏锐捕捉到中美农业的差异,美国大型农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虽不能直接复制,但其精细化运营理念可资借鉴。为此,她推动建立全链条品控体系,从法国引进赤霞珠、梅洛等酿酒葡萄品种,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测葡萄生长环境,使园区在2019年即通过有机认证。

  产业振兴的密码,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九寨沟县葡萄现代农业园建成前,乡亲们大多靠种地、养牛为生,每逢收获季节,只能靠牛拉板车将粮食从地里运出,再用农用三轮车拉到镇上售卖,收入较少。而李映霞主导的“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既保留了乡土社会的组织韧性,又注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园区流转的1.3万亩土地中,5000亩酿酒葡萄与高山雪菊、羊肚菌形成立体种植,每亩收益较传统作物提高5—8倍。同时,她特别注重文化赋能,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在葡萄丰收节表演舞,将藏羌纹样刻入酒标,使“九寨庄园”干红在2022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斩获金奖。“农业+文化+旅游”的三维融合,帮助810户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实现了“让田间葡萄变旅游名片”。

农户在采摘雪菊

  依托葡萄产业和罗依山千户藏寨的绝美风光,园区还成功创建了集现代农业、酒店餐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常年提供固定岗位80个,近几年吸纳临时务工约1.2万人次。如今,就近务工让农户享受到既增收又顾家的便利,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延展,奏响了特色农业协奏曲。

  接下来,李映霞计划以红酒为核心,以“九寨庄园”精品主题酒店为引领,进一步整合雪山秘境、古朴村落、葡萄基地、花海等景观资源,以及富锶鱼、牦牛肉、生态蔬菜等特色美食,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题旅游休闲度假区。同时,还将积极实践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与管理,持续完善业态布局和基础设施,着力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三产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带领园区及周边群众走上宜居宜业的幸福之路。

  陈小娇

  畲乡共富的“数字织梦人”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枫树岭村的畲族文化展陈馆里,杭州欧美同学会理事陈小娇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当地特色农产品和畲族文创产品。这位从韩国留学归来的“85后”青年,从上海金融圈的职场精英到扎根畲乡的“新农人”,她如今的身份是乡村创业者、民族团结推动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陈小娇在韩国西江大学完成韩语研修后,2011年到韩国东国大学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留学经历不仅赋予她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更塑造了全局性思维。她坦言,留学期间独自应对学业与生活的挑战,锤炼了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这成为她返乡后面对农业品控难题、市场波动时仍能坚持创新的关键。曾在韩国政府引导基金上海代表处担任投资经理的职场经验,也让她深谙资源整合之道。回国后,她主动加入欧美同学会,将海内外人脉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助力——从引入跨国导师到策划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活动,她始终以“桥梁”姿态链接着乡村与国际。

  2019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陈小娇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枫树岭村。“我在韩国留学时,看到济州岛用柑橘文创带动乡村旅游,就想着我们畲乡的凤凰纹样,为什么不能成为金字招牌?”带着这样的初心,她开启了扎根乡村的创业之路。

陈小娇(右三)和村民在制作畲族特色食物

  枫树岭村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农产品资源,却长期面临“酒香巷子深”的困境。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陈小娇整合民族村优质农产品,打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和”品牌。她筛选出菅叶粽、红曲酿等畲族特色优质农产品,将畲族凤凰图案等经典纹样融入包装设计,构建了从产品筛选、视觉设计到品牌运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品牌化战略很快见效,“畲和”入选省级好畲品名单,年均为村集体增收5万至10万元,并与邮政、联通、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达成合作。

陈小娇展示“畲和”文创作品

  面对创业初期将本地鸡蛋引入杭州高校因折损率与品控问题被退回的挫折,她深刻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制定了“鸡蛋须为三天内产出且无破损”的硬性标准,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逐步建立稳定品控体系,让相关农户实现每年5万元稳定收入。

  但她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卖产品”。2021年,陈小娇率先在枫树岭村尝试“数字认养”模式,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认养村里的“三土”——土猪、土鸡、土地,让村民安心种养,企业清晰追溯。目前已有8家企业达成合作,2024年土地认养面积达200亩,土鸡认养覆盖30户农户,土猪认养销售额突破50万元,团队助农销售的乡村农产品销售额累积更是突破500万元,在枫树岭村、浪山村两个多民族聚居村实现认种面积超过300亩。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陈小娇也深知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她深挖畲族文化、编纂民族知识课本,并策划了澳门青年走进多民族村、海外华裔青少年“杭州文化寻根”夏令营等活动。这些项目不仅吸引青年群体入村体验,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2025年,她申报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项目,进一步将枫树岭村推向国际舞台。“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我们希望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多元魅力。”她还开发系列畲族文创产品、民族手工体验课程,通过研学、民俗体验、农事体验等活动,让更多年轻客群和中小学生走进民族村。

  “乡村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激活资源的人。”陈小娇深知青年力量对乡村振兴的意义。2021年,她成立“一亩耘乡创工作室”,引入来自美、日、韩等国的20名导师,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从指导“村咖”项目落地千岛湖镇,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她逐步将工作室升级为集办公、资源对接、项目孵化于一体的“众创空间”。如今,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建筑,正成为吸引青年“归巢”的磁石。2024年,她还在太湖源镇指南村开了一家村庄咖啡馆,将咖啡与农产品完美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孵化的“村咖”项目也已在淳安千岛湖镇宕里村成功落地。

  回望扎根乡村的六年,陈小娇用品牌为农产品赋能,用智慧为乡村共富拓路,用平台为乡村创业者筑桥。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陈小娇的脚步依然坚定。未来,她计划联合高校开发畲药金线莲产业链,打造标准化共富工坊;升级乡创工作室服务内容,提供办公场地、就业实践岗位,对优秀乡创项目进行孵化;升级认种认养研学基地,新增农家乐及住宿功能,打造共富工坊和民族文化研学空间,创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

  当李映霞在九寨沟的橡木桶旁品鉴葡萄酒,当陈小娇在畲族展陈馆向世界讲述凤凰图腾的寓意,她们诠释了海归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既要做“技术传译者”,将国际经验本土化;更要当“文化摆渡人”,让乡土智慧全球化。在这条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海归新农人正以智慧与情怀编织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

  来源:《留学生》杂志

  文: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