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渡重洋 上下求索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文艺新闻生活分会会长,美国伊士曼博物馆董事局董事,古影(京都)文化财研究中心主任宋琦明5岁起就对家中传承百年的老照片产生了兴趣。16岁时,他离开家乡哈尔滨去广州读大学,曾在深圳参与中国当时最早的互联网应用项目,后又在深圳创办设计公司。在事业稳定的高峰期,他选择来到美国开始社会学专业的硕博连读。其间,他偶遇了世界著名影像修复专家Grant Romer,得到了知音并得到鼓励与指引,由此,他一脚踏入了由影像文物开启的、由化学和历史构建的奇幻世界中。
在艺术修复的专业课程中,宋琦明系统地学习影像文物鉴定、保护与修复,之后,又跟随古籍修复专家Fred Jorden研究学习皮质古籍的结构及修复。

2017年,他成为美国伊士曼博物馆董事会成员,取得了由罗彻斯特大学和伊士曼博物馆合颁的艺术修复专业资格。前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他建立了有近6000件珍贵影像文物的“古影鉴定基因库”,涵盖了世界成像史中的120多种成像工艺的实体样本和科学分析数据,为影像文物的鉴定、保护和抢救性治疗、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影像文物抢救性保护 一切源于爱与责任
“保护影像就是保护记忆。有人说,摄影能让你与很久远的时间联系起来,老照片消失了,会造成记忆的空白。” 这是拍摄宋琦明的纪录电影《城市好朋友》中的一段采访。
近年来,除了为亚洲的文博机构提供鉴定、保护和修复提供顾问及服务,在大学、机构和民间普及抢救性保护影像文物知识也是宋琦明重要工作内容。
“影像文物有着自身特质,其所谓的像,其实就只有微米级别的厚度,如此脆弱,在任何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下,它都可以自然消失。一图胜千言,影像文物的实体本身所蕴含的信息,远不是表面的图像那么简单。从微观结构到材料、制作工艺、成像金属种类等,都能解读出很多珍贵的历史信息。”宋琦明说,宝贵的文化财富就在我们的手里,让未来的后代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同样的东西,是我们的责任。
古法盐印作品定格精彩瞬间
历史文化遗存,不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珍贵的资产和纪念。
作为影像文物保护专家,宋琦明对自己家乡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十分关注。“哈尔滨独有的城市文化和个性,应该受到更好的专业保护,让一代代人受益于历史文物,后代也能从保护中用一代代的新技术重新发现新的文化内涵。”宋琦明说。

2018年,宋琦明为家乡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古法成像作品,他选取100名哈尔滨各行业人物,用当时最先进的四亿像素数字技术拍摄,结合一百八十年前人类刚刚发明摄影时的古法盐印工艺配方,以纪念哈尔滨建城120周年、摄影发明180周年的概念,用120*180cm的巨幅尺寸,手工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十二幅盐印照片,以此来讲述龙江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期龙江社会形态和人文情怀。目前,所有的正片已由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原尺寸底片和制作笔记由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
宋琦明表示,哈尔滨具有常年低温低湿、虫害少等气候条件,是中国最适合发展文物预防性保护科学的地区。哈尔滨还有诸多顶尖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学者。他建议,哈尔滨可以从影像文物保护入手,以科技视角重新解读城市历史,催生新的相关创意产业,塑造新的城市知识产权,打造亚洲影像文物保护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