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热土聚英才,同心报国向未来。11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主办的首届留学报国论坛上,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宗益以“弘扬留学报国传统 以‘大留学观’谱写聚才兴邦新篇章”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封闭与开放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树立一种更具全局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大留学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聚’,核心在‘用’。”随着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人才突破地域、领域、界限的环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张宗益表示,在这一背景下,倡导“大留学观”的核心是以更宏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机制,推动人才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智慧与价值的最大化循环。他结合厦门大学在构建全球人才循环体系方面的探索,分享了实践“大留学观”的三种路径。
一是厚植沃土,以在地国际化培养本土人才。为此,厦门大学自2005年成立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聘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邹至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Clive Granger爵士、1985年克拉克奖获得者Jerry Hausman等国际顶尖的学者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在国内也能获得与世界一流大学同质等效的教育资源,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广辟蹊径,以“柔性链接”构建全球创新共同体。作为中国批准的第二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厦门大学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了35个国家104个机构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在合力构筑人才大生态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锻造引擎,以“有组织科研”贯通产学研新链条,着力打造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驱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高端人才资源与国家战略目标深度协同。在这方面,专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应用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已经孵化了30多家企业,留学人员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桥梁和引擎作用。
“国家好,个人才会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发展的内在逻辑。张宗益表示,“留学人员需要通过拓展领域、目标升维、循环赋能形成人才成长与国家发展彼此成就的良性循环,让报国情怀真正融入事业追求,使留学报国焕发出持久而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 :《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