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主办的首届留学报国论坛上,长沙欧美同学会会长、哈药慈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燕文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分享了自己留学归国创业的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发展、融合、提升、创新”。他表示,“以发展的眼光洞察产业趋势,推动海外团队与本土团队协同加强前沿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的思维驱动合成生物学制药产业发展,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创业感悟,更是海归群体报效祖国的实践路径。”

  2008年,段燕文离开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回到家乡长沙创业,立志用颠覆性合成生物学技术为中国原创新药开辟一条全新道路。这份归国抉择,既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国家培育的回馈。

  个人的成长永远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滋养。20世纪80年代,医院手术消毒还沿用“碘酊涂抹+酒精脱碘”的复杂流程。1991年,25岁的段燕文发明了分子碘制药技术并研发出“新型含碘消毒药物复合碘、络合碘”,被湖南省破格晋升为医学副教授,成为当时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最年轻的副教授。6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成为激励他在医药研究领域进行创新研发的动力。

  归国创业之初,段燕文团队瞄准的是肿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原创新药缺口。面对挑战,他确立了“抢占两个制高点、一个加速器”的破局思路。以基因组挖掘为第一个制高点,激活微生物基因组中的“暗物质”,发现新型骨架天然产物;以药物新靶标发现与确认为第二个制高点,提升药物研发精准度;以转化医学为加速器,搭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快速通道。

  谈及如何通过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段燕文表示,“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合成生物学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段燕文组建了一支以海内外留学人员为主体的一流科学家团队,创立了“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国际一体化发展”的新药创制新模式,构建起从基因组挖掘、筛选、工程化验证,到临床转化、规模化生产、学术推广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2005年,段燕文团队在长沙成立了国内首家合成生物学专业化制药公司,2013年升级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依托中南大学成立的湘雅国际转化医学联合研究院引进人才,在中南大学创立了“合成生物学与新药发现”博士点,培养了近百位该领域高端人才。

  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段燕文历时十余年建成全球最大的放线菌菌种资源库,构建了数百个活性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细胞工厂,完成了数百个目标分子的生物合成制造。通过对合成生物学规模化应用难题的持续攻克,团队解决了生物制造中常见的产量低、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等痛点,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走向产业化。

  截至目前,段燕文团队已获得30项合成生物学领域发明专利,有二十多个一类新药处于不同研发阶段。“更令我振奋的是,中国原创新药的全球地位已实现跨越式提升:2011年,全球原创新药中中国贡献占比为0%,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达30%,位居世界第二。产业模式也从单纯出口原料和药品,升级为原创新药专利技术和市场许可输出,年交易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创业者,段燕文表示,“在一代代海归人才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必将成为全球创新药物的重要策源地,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而留学报国的初心,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 :《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