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把握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这说明,优化人才配置是用好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高层次海归人才这一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逐渐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其引培问题也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2020年底公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上海排名第一,而南京排名第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全方位出击,如何全面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如何以人才国际化优势构筑江苏未来竞争优势,是江苏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江苏高层次海归人才引培现状分析

  在对江苏省11个取得重大突破性技术和代表性产品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团队进行访谈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将高层次海归人才引培现状归纳了三个典型特点。

  高层次海归人才引培需要“精准聚焦”。高层次海归人才的遴选必须“精准聚焦”关键领域,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有利于该领域的突破性发展,能够实现较短时间的飞跃与赶超。江苏省产业特色鲜明,对新兴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受产业类型和海外引才程序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引培到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

  高层次海归人才培育需要“各取所长”。关键技术领域需要高精端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突破各个节点。这也就需要高层次海归人才及其团队具有多部门多单位合作联动的特性。此外,人才发展与平台匹配问题也会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高层次海归人才培育需要“长期耕耘”。转化、培养高层次海归人才,使之能够本土化为我所用,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高层次海归人才长期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具有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通过研究成果及经验的不断积累,最终会获得突破,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的空白。

  解析江苏高层次海归人才引培的深层原因

  在对高层次海归人才引培等实践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要对具体问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高层次人才数量少且企业引留难。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数量不多,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行业精英,虽在行业中占比小于5%,但在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对高端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很多单位高薪招引却依然“求之不得”。

  人才招引渠道少且高端平台缺。高端人才的圈子很小,大多是在业务往来中建立联系。个别是因为同学关系,大家彼此熟悉对方技术水平和方向。一旦企业成功招引高端人才,再组建相关技术攻关团队就变得非常容易,所以“以才引才”是较好的人才集聚方式。

  能工巧匠激励少且培育周期长。当前的人才评价机制中,对工艺精湛的手艺人缺乏评价机制,更缺少激励机制,导致国内重视“工匠精神”的企业和单位越来越少,能工巧匠成为凤毛麟角。

  高层次海归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高层次海归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针对“关键少数”人才的“战略全局”工程,涉及到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政策生态等诸多因素,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的特殊调配机制,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引培高层次海归人才,引导并支持各类高层次海归人才在相应关键核心领域大展宏图。

  建立特殊招才引智机制,延展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在引才越来越难的国际环境下,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拓展用才用智的新模式。一是编制人才图谱。针对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建议以项目制形式,组织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共同编制核心人才图谱和紧缺人才图谱。二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探索符合国际规范的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深度了解相关国家和机构国际合作规则和政策,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国际合作的平台和环境。三是设立海外分公司。借鉴华为创业初期的发展模式,建议构建“特事特办”机制,列出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清单,以税收等政策工具支持一些企业为解决核心关键技术在国外标杆企业附近设立分公司,走到人才方便、人才熟悉的地方,招引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

  抓好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特殊人才发展环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担重任,优先培养集聚一批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忠诚爱国情怀,又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的高水平战略科学家。根据高层次海归人才所在的产业领域,分类组建由产业领军人才、省(设区市)直部门、相关企业参与的产业联合工作团队,共同负责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创新要素调配以及活动组织实施,为产业创新发展定战略、定方向、做决策。突出市场发现、同行评价,构建用人主体发现、国际同行认可、大数据测评的高层次海归人才遴选机制,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号召力的事业发展平台。

  (作者曹茜 为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教师;本文为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BR2021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