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依山傍海的千年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自2023年起,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以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发挥留学人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天然载体优势,组织开展了以“山海情同心梦”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同时集结多位非遗传承人,以丰富的新媒体语言创新传统文化的中国表达方式,拍摄制作了《送“福”出国门》系列非遗文化故事短视频。
在第二期《送“福”出国门》短视频中,福州市欧美同学会学长们担任“美食推荐官”,通过亲身体验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对福州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青红酒
女儿红里的时光窖藏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福州富日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杨
文化渊源:“绿蚁”是古时酿酒时的一种状态,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即绿酒),细如蚁(即酒的泡沫),称为“绿蚁”。白居易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即指这种状态。福州人一般在女儿出生时以红曲米、糯米酿制青红酒,封存地窖,待女儿出嫁时启封则呈现“绿蚁酒”的状态。
推荐官语:青红酒酒色青碧透红,花香与酒香交融,温饮醇厚,冰镇清冽。《论语》中提到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即指此酒。酒缸内是青绿色,舀一勺出来,变成了瑰丽的红色。琥珀琼浆,红曲沉香,福州青红酒以古田红曲与闽江糯米为魂,承袭千年非遗酿造工艺,在陶坛中历经岁月陈酿,终成柔顺绵长、后劲绵密的闽派黄酒上品。其入口甘醇,初饮温润似春水,三碗下肚却暗涌豪情。
福味出海:旧金山华人酒庄推出青红酒基底的“闽味鸡尾酒”;东京清酒大师尝试以日本米复刻,称其为“超越清酒的东方发酵艺术”。
福州肉松
烽火淬炼的匠心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 范小菁
文化渊源:100多年前,福州肉松创始人林鼎鼎是当时福建盐运史刘步溪的家厨。一次意外,猪肉被林鼎鼎煮过火,他将错就错,把猪肉去筋后重新加工调味,最终创造出味美绝伦的福州肉松。
推荐官语:福州肉松在指尖上是一缕金黄色的熔丝,味道咸甜鲜香。精选的后腿肉经古法拆解,在铁锅里经老师傅反复翻炒,之后加入福建老酒,细腻的肌肉纹理幻化成入口即化的“绵软云絮”。这捧跨越100余年的酥绒,正以蓬松的形态,讲述着福州人唇齿间的温柔,成为福州游子时刻惦记的美食“执念”。
福味出海:福州肉松占全球肉松出口量的七成,日韩便利店饭团必用“福州式肉松”;巴西华人甚至开发出“肉松芝士面包”,成就跨国美味混搭。
鱼丸
浪花捏就的乡愁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教师 杨星辰
文化渊源:传闻古时候,闽江之畔一商人搭乘渔船遭遇台风,被困港口,每天和渔民以鱼为饭。商人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船妇将七星鳗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细,加入薯粉,制成丸子,“七星鱼丸”由此而来。
推荐官语:咬破雪白肌理的刹那,七星鳗鱼骨熬煮的琥珀热浪裹挟肉汁喷薄而出,这是福州人献给海洋的舌尖情书。七星鱼丸外皮Q弹似浪,内馅爆汁鲜香,汤头需用鱼骨熬制,撒些许葱花即可出锅。井水激活的鳗鱼糜,经千次捶打幻化成月光般的弹润外衣,闽江口土猪肉馅在唇齿间炸开山海交响。
福味出海:纽约法拉盛“福州鱼丸大王”日销万粒,BBC《环球美食之路》用“中国的地中海风味”形容其鲜美;东京筑地市场也出现了以鲣鱼高汤重新演绎的“和风鱼丸”。
礼饼
红妆十里的甜蜜契约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福州国资集团法务 丁灵婧
文化渊源:礼饼是宋代婚俗遗存,直径逾20厘米的浑圆大饼,以冬瓜糖、肥膘肉、花生为馅,象征婚姻圆满。旧时男方送聘必附礼饼,女方分赠亲友公示婚约。
推荐官语: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喜事的时候,福州人彼此喜欢赠送福饼。礼饼皮酥香油润,内馅咸甜交织,肥膘经蜜渍晶莹如琥珀,咬下时糖粒脆响,脂香满口。礼饼的馅料一般为梅菜和扣肉,其间夹杂着些许花生,每一口“咔嚓”都是闽江潮汐的回响,这是时间烘焙出的福州魂,更是世界读得懂的东方味觉密码。
福味出海:马来西亚槟城的福州籍华侨至今保留“礼饼订婚”的习俗;温哥华华人超市年销数十万枚,被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为“比结婚戒指更甜蜜的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