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路是现居纽约的插画师和二维动画师,曾获国际插画大赛金奖,日本插画协会铜奖等奖项,2024年入围世界插画奖短名单。

  初遇绘画

  陈欣路对于画画最初的记忆,是一张A4大小的打印纸和绿色笔杆的中华铅笔。幼儿时期的她胆子很小,惧怕夜晚独自待在房间里,和母亲寸步不离。母亲去浴室洗澡时,她就在门外的桌子上画画等待。

  在那期间,陈欣路全身心沉浸在用画笔筑建起的世界里,关于夜晚的恐怖想象也都烟消云散。母亲出来后,她迫不及待分享画里的故事,这成了之后每个晚上的惯例。

  2015年,怀着探索绘画世界的愿望,陈欣路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深造。《彼得潘》系列插画是陈欣路就读大三时的毕业设计作品,以同名原著小说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其中出现的动物角色大部分取材于原著。

  提及创作心路历程,陈欣路说道:“儿时的我在阅读时会将角色想象成和自己一样的东方小孩:扎双马尾辫的温蒂、黑长直的人鱼、穿红色舞裙的小叮当、一头凌乱黑发的彼得潘,我想将脑海中的他们呈现出来。”角色和情境的塑造体现出陈欣路独特的想象与风格。

  《彼得潘》系列插画成功入选美国插画师协会插画展览,之后作为《读者》杂志2023年的新年首刊封面获得大众喜爱。

  探索世界

  2018年,陈欣路进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主修插画,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尝试,她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创作媒介,也了解了插画在市场中的应用。

  陈欣路对书籍领域的插画很感兴趣,选修了封面设计、童书绘本制作与漫画课等课程。学生时代的训练使她在之后与客户的合作沟通时更加顺畅。、

  《破茧》系列选自陈欣路出版的首个绘本,该作品讲述了梦境的故事:女孩在梦中遇见一只蝴蝶,在山野追逐它时来到山洞前,无数蝴蝶从洞中涌现将女孩包围并跳起了舞。她睡在巨大的蝶蛹里,身体开始溶解又重组,最终羽化成她所追逐的蝴蝶。幼虫蜕变暗喻人的成长:“不只是增长那样简单,还伴随着一部分的破坏与消亡,最终变成新的生命。”

  陈欣路的作品大多以一名小女孩为主角,是其自我的投射。她说:“虽然年纪一直在增长,我心里却有一块地方没有成熟,我描绘的大概是没能长大的自己。”

  此后的陈欣路尝试拓展创作边界。她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融入海报插画,将相似主题的回忆片段拼凑在一起,呈现出“碎片式回忆”的画面效果,作品名称为“已失去的乐园”。

  她还在闲暇时学习蚀刻版画,即利用酸的腐蚀性将线条和肌理印刻在金属板上的古老工艺。刻好的金属板涂上印料,使颜色填满刻痕,通过铜板机的按压将图案转印到纸上。

  创作转变

  毕业后,陈欣路陆续与《洛杉矶时报》《女性杂志》等知名报刊进行商业合作,在视觉语言和内在主题方面持续探索学习并创新改革。

  她的作品主题依旧以女性角色的故事为主,但相比于前期的幻想类插画,现阶段的创作增加了对人与人之间微妙链接的感受,以及对日常生活场景更多的观察与融入,创作过程中尝试加入拼贴等手工元素。

  2022年,陈欣路开始制作手绘动画,配合歌词所讲述的故事与音乐节奏来绘制影片。毕业设计作品《蓝色回响》是陈欣路首次尝试制作的两分钟逐帧动画短片,她花费将近8个月时间打造了30多幕的场景组合。虽然过程烦琐耗时,但她享受作品完成时的成就感。

  陈欣路的创作状态在2024年发生了较大转变。7月,她在纽约火山书店首次举办个人展览,展示夏日创作的插画作品与原创诗歌。她坦言:“过去我很难坦诚地将个人生活、情绪与艺术重叠,绘本作品都在描绘幻想世界里的故事。随着年纪增长,我逐渐懂得该如何生活,累积的阅历帮助我从现实中汲取灵感。”

  对于非商业的个人创作,比起外界的评价,陈欣路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她不再浮躁和急于求成,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己身,逐渐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创作的是什么。她说:“我想要以孩童般纯粹的心情面对创作,这是我对未来最真实的期望。”

  在当代插画艺术百花齐放的盛景下,陈欣路深耕超越文字的视觉表达,用眼睛观察生活,体验艺术与人的关联,温暖地点亮生活与心灵碰撞的火光。

  来源 :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