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侨联主办,浙江省侨联、温州市侨联、温州大学联合承办的“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温州大学营圆满闭营。来自英国、意大利、法国等9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在10天时间里以文化为钥、以精神为脉,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寻根之旅”。
从非遗体验到精神传承,从文化认知到使命担当,他们在温州的山海间,读懂了“文化之根”的厚重、“民族之魂”的坚韧、“使命之梦”的辽阔,更找到了“自信之源”的笃定。
根脉不息
“第一次用螺钿装饰胸针时,贝壳碎片在灯光下流转的光泽,像极了奶奶讲过的‘故乡的星光’。”来自意大利的营员王嘉盈在结营感言中这样描述非遗体验的震撼。在温州,这样的“文化对话”每天都在发生。
茶艺课上,白茶的清雅与武夷岩茶的醇厚在舌尖绽开;扎染工坊里,白布在染料中晕出的蓝纹,是与老祖宗智慧的无声对话;蛋画、香囊、剪纸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让“指尖技艺”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来自意大利的营员金梦琦用“立体画卷”形容这段经历:江心屿诗碑廊前,“池塘生春草”的临摹笑声里,藏着对汉字韵律的初懂;侨文化馆中,泛黄的侨批与老照片,让“祖辈的牵挂”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原来,根从不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刻在生命里的文化基因。正如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所言:“这些体验不是简单的‘玩耍’,而是把文化基因种进血脉。当孩子说‘茶有熟悉的味道’,那是血脉里的DNA在回应。”
以行致远
“温州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存环境,逼出了敢闯敢拼的韧劲。”在营员们探访永嘉古村落时,老师讲述的先辈故事让法国营员朱铠文红了眼眶。从“背上行囊走出大山”的祖辈,到“洗盘子起步闯世界”的侨胞,先辈们在贫瘠中开辟生路的奋斗史,成为最生动的“精神课本”。
这种精神在营员的体验中具象为可感的力量:南拳课上,拳风里的硬气让他们读懂“刚劲”;瓯剧水袖翻飞间,唱腔里的顿挫藏着“坚守”;拔河比赛时手心磨出的红痕,成了“团结”的勋章。“原来‘艰苦奋斗’不是课本里的词,是爷爷奶奶皱纹里的故事,是我们现在能握住的力量。”营员侯君昊在给妈妈的电话里这样说。
“我要把蛋画带给意大利的同学,告诉他们‘中国人能在蛋壳上画山水’!”闭营仪式上,来自意大利的周宵雅举起自己的作品,眼里闪着光。这不是个例。营员们的行李箱里,装着螺钿胸针、中药香囊、瓯剧脸谱贴纸、扎染方巾,更装着“分享”的期待。有人计划用AI剪辑非遗视频,有人想在中文课上演示扎染,有人要把南拳招式教给邻居伙伴。
开营时,来自罗马中华语言学校的秦紫馨曾以“文化薪火传递者”自勉,闭营时,这个目标已成为所有营员的共识。正如包含丽在讲话中寄语:“你们是双文化使者——既要带着温州的故事走向世界,也要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智慧。”
文化传承
10天前,不少营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10天后,他们已能在侨文化馆里辨认老侨批上的字迹,在国画课上说出“墨分五色”,在戏曲课上辨出“生旦净末丑”。“以前觉得学中文难,现在才懂,每个字都藏着故事。”来自法国的营员蒋可欣说。
这份自信源于“沉浸式”的体验:一级演员方汝将及其团队为他们提前3小时化妆准备瓯剧课,企业家化身义工与他们品茶,精心安排的课程,让文化有了“被重视”的分量。当金梦琦在手册上写下“我是中国人”,当王嘉盈说“每次动手都是与老祖宗对话”,当侯君昊能解读江心寺对联的妙处,他们找到的不仅是文化认同,更是“我是谁”的清晰答案。
闭营不是结束,而是“寻根”的新起点。正如营员们在留言墙上写下的:“温州是起点,不是终点。”带着文化的滋养,这些华裔青少年将把温州的山海故事、中国的文化密码,带向更辽阔的世界。而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的承诺始终温暖:“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随时欢迎归来。”(胡春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08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