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成为我国探索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个;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所境外高校、900多所中方(内地)高校。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之相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却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需要。

  基于母体学校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发展理念,结合我国高校实际,建设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尝试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化优化建议。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核心部分,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对于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长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和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发挥以下5个方面作用。

  一是规范工作流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中外双方学校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在系统中有效融合,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流程更加清晰,师生事务办理流程更加便捷。

  二是便利管理人员、中外师生的联系。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够让多方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高效地进行沟通联系,特别是满足外方教师不在中方院校,或中国学生赴外方学校深造期间教学管理的需要。

  三是促进优质资源的引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中方师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访问外方在线课程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融合和转化,丰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资源,同时便于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活动开展。

  四是促使教学模式革新。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更加便捷地将外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优秀教学模式融入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也能辐射带动学校其他专业教学模式的革新。

  五是助推教育管理国际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借鉴、融合外方高校成熟的管理经验及“教授治学”“以生为本”等办学理念和服务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国际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依托信息化手段,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我国高校已得到普遍应用,但仍存在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仅部分依托信息化系统,大部分则是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进行人工二次处理或完全人工操作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是依托母体学校资源,引进融合外方优质教学模式与理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化也多是以母体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当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难以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母体学校各层级对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不足。

  一方面,不同高校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层、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在部分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认识仅停留在“能用就行”上。从管理层面来看,高校未能将教学管理信息化纳入重点工作范畴,工作的开展主要还是通过发布文件或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从教学管理部门来看,多数人员认为教学管理的规范主要是纸质流程的完整和纸质档案的保存等,对于信息化的流程和数据安全抱有不信任感。从高校教师来看,大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主动接受信息化管理变革的动力不足。

  二是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完善更新不及时。

  高校的信息化系统通常为软件开发公司设计制作,一般以多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为基础,再根据各高校具体提出的要求进行完善设计,从事软件设计的工程师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联系及相互关系。软件开发和设计上的固有不足,加上需要在后续使用中不断改进和更新软件功能以满足学校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就需要高校持续不断增加投入。有些学校着眼短期利益,加上学校管理者及师生对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到位,往往宁愿增加人工工作量或增加人员,也不愿增加投入。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完善更新往往不尽如人意,建立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更是难上加难。

  三是缺乏既懂中外合作办学又懂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人员。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有着不同专业背景,很多人不具备教育学或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偏向依赖传统的管理模式。同时,很多高校对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不为其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人员多为来自母体学校的管理干部,或有着较好语言基础的年轻人,其能力和水平距离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中外合作办学对信息化系统个性需求多、推广性较差。

  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既要实现母体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要满足外方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的融合,对系统的个性需求较多,全校推广性较差。这也是多数高校不愿完善更新系统的原因之一。例如,目前的信息化系统不能支持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一般包括中方教师、外方教师和双方联合聘请的教师,教学语言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满足语言需求。目前的教学管理系统多数只能支持中文管理,对外籍教师不太友好,很多学校采用配备协助教师或助教的方式进行成绩录入等工作。

  此外,英文成绩单的打印也是一大主要问题。多数学校采用系统输出中文成绩,人工翻译核对后提供给学生,增加了工作量和出错率。再如,无法实现一门课程多代码、多教师。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课程需要进行学分转换,在一门课程有外方、中方两个代码的情况下,需要对课程代码进行特殊设置。同时,对于给外教课程配置一名或多名协助教师的情况,也需要系统实现一门课程与多个教师关联的管理。

  总之,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需求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需要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充分沟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支付高额升级费用。另一方面,因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仅部分功能可以在母体学校推广,如课程名称增加英文对应,绝大多数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功能升级尚不适用其他专业或在全校推广。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化优化建议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在于保证学校当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更在于支撑大学的现代化治理,支持大学远景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满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要求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以母体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为基础,完善更新满足合作办学的新功能需求,助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国际化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框架。

  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引领、扶持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规划科学合理的建设方向。需要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协调,由教学部门和信息中心共同主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积极参与,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大经费支持,建立适应学校发展新要求、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需求、同学校教学管理长远规划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

  二是完善更新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教学管理系统。

  中外合作办学的很多需求实际上是与母体学校国际化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如课程名称实现中英双语,学生打印英文成绩单等,作为推动母体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者,中外合作办学其业务发展实际上与母体学校有着必然联系,并非脱离母体学校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系统,而是推动学校配备相应管理系统和条件,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现有教学管理系统上采用“求大同、存小异”的方式,同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完善开发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三是建立高素质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队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思想认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人员应从思想上对中外合作办学和管理信息化加强认识,并形成科学认知。学校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类会议、各种渠道阐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如可以通过微信、网站等各种媒介发布有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优秀文章等。第二,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专项培训和研讨交流等形式,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对教育学、管理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并促使其提升外语水平。在加强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要定期进行考核,并辅以适当奖励措施。第三,做好人文关怀。高校往往将重心放在专任教师的发展上,对管理人员的关怀不足。应在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和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特别是对外语基础好、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学管理人员给予关怀关爱。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合作办学融通中外的优势,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有国际化特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作者张绪玉 系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综合行政事务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