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来华留学生复信,希望他们通过所学专业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传承人民友谊作出贡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以说,来华留学事业是在关爱和期许中,走过2023,亦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走向2024。本刊也对本年度业界关于“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的研究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提质增效 筑牢“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之基

  我国始终对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更是对来华留学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针对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管理的研究与论述,是来华留学相关学术论文中的重头戏,占到半数以上。《神州学人》通过《基于学业数据分析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李东红等,2023.08)一文分析了国际化教育环境的“一境四同”模式下来华留学生的学业进步表现,结合学业分析结果,探讨其深层运行逻辑,为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质量认证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研究》(黄文卫等,2023.06)一文,则探讨了在教育部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框架下高校如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导向,进一步走好来华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

  王志松的《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提质增效的策略》,从源头着手,通过查阅江苏省20所“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官网,搜集归纳来华留学招生相关信息,分析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招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美、英等国高校在招录国际生方面的做法,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为当地制定来华留学生招生提质增效策略提供智力支撑。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在倡议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汇聚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为自身发展擘画更美好的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始终保持互惠互利的合作交往模式,无论是开设在沿线国家当地的孔子学院(课堂)、“鲁班工坊”,还是开设在中国境内高职院校的一个个“订单班”,既让万千青年受益,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依托,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是来华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留学中国”品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神州学人》2023年推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刊《丝路之光》中,我们用一系列文章展现来华留学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促进,也将视线对准“穿梭”于“一带一路”上的留学青年,为他们对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所作出的努力而喝彩。

  最能体现中国教育质量效果的指标,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就业中的体现。《神州学人》始终关注对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朱弘扬,2023.01)从宏观视角审视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构建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功能模型;《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罗佳等,2023.08)分析了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配套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较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订单班”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俞娟娟等,2023.06)《高校国际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路径初探》(陶伟等,2023.07)《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李怡,2023.11)则从定向培养、特定能力的提升、特定区域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三个角度,微观剖析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文特长,都是来华留学生获得更好就业前景的有力保障。教育界对更高质量的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从未停止。2023年,基于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一带一路”国别区域差异化等诸多角度,研究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例如,侯书丹等所著《基于产教融合育人视角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机制探索》,重点探讨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的联动作用、靶向性管理模式对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的筑基作用及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对来华留学生培养联动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娄秋吟等所著《基于OBE理念的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在分析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运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总体目标设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策略运用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等角度研究培养路径、构建培养模式。张勇等所著《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井淇等所著《“一带一路”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等文章,则对不同国别区域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探讨。

  感知中国 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2023年,在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走访在专业知识和对中国国情认知方面的双重收获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希望你们与中国同行加强交流、互学互鉴,通过审计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

  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再到自发的走访、观察、感受,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何用好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把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方式和手段多元起来,广度和深度拓展开来,能力和意愿提升上来,一直是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高度关注的话题。《神州学人》2023年特别策划了“遇见·感知中国”封面专题,以本刊记者贾文颖、刘晓蕾采写的文章《遇见创新、开放、包容的美丽中国》(2023.05),展现官方品牌活动“感知中国”10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与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胡善贵等,2023.05)一文,深入探讨文化交流活动如何与塑造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形成正向关联,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给出了建议。同时,《神州学人》以《线上课程群建设与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探索》(李馨郁等,2023.03)《以徽文化为特色的留学生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探究》(李义成,2023.04)《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与国家形象塑造》(冯慧等,2023.08)等文章,分享了地方和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特色做法。

  认知、感受、理解中国可谓“源头活水”,我们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把他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中国宣介给世界,做播撒友谊的使者。因此,本年度《神州学人》不仅关注如何做大“源头活水”的“蓄水池”,同样将目光投向如何引导好这一股股“清泉”,汇聚成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力量。《神州学人》通过《以留学为桥 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林升栋等,2023.0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王君超,2023.02)《来华留学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规律研究》(赵炜等,2023.02)等一组文章,阐述了来学留学生因热爱而讲述,更要因理解而讲好中国故事的逻辑链条。而《创新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平台路径研究》(马春燕,2023.01)《高校中外学生融合中的中国价值观传播》(吴澎宵等,2023.04)等文章则着重探讨了拓展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手段。

  在学术论文网站以“来华留学”为关键词搜索,本年度发表的近130篇学术文章中,探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输入”与“输出”的文章占了近三分之一。这40余篇文章中,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开展,以及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等,都有教育工作者涉及。例如,向思前在《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留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一文中,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提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校园内涵建设、教材建设、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王秋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选择问题》一文中,谈及可将古典诗词这种兼具语言与文化展示性的文学形式用于中文国际教育的教学素材。金霄的《“学”与“游”的同屏共现——论留学中国的影像表达及其传播逻辑》一文,以Youtube和TiKTok等短视频平台上的留学中国影像为研究对象,阐述“学”与“游”的表达在留学中国影像中“并蒂双生”的关系,来华留学生群体在对留学经验和旅游体验的隔屏交流中形成自我聚焦和议题主导的双重逻辑,并提出了非职业和非专业的留学影像创作在能力和动力方面皆力有不及这一潜在问题。

  师生携手 跨越文化差异

  来华留学研究中另一个热词当数“跨文化”。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学习生活环境的跨文化、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跨文化、来华留学生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的跨文化……“跨文化”贯穿来华留学教育的始终,可谓其天然属性。《神州学人》《为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赋能》(殷雪莉,2023.11)一文就着重分析了跨文化意识在来华留学生管理、提升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认知中国方面,肖清在《跨文化认同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研究》一文中,从跨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的因素,并从学生自身、教师、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给出了尝试解决问题的建议。郄洪欣著《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谢晓伟著《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适应问题及其策略研究》等文章,则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在来华留学生管理方面,胡立群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中,用“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途径、四种能力、五个管理举措”,介绍了其所在高校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出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新模式。

  就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如何作用于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李若水所著《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模式探析》、李腾子所著《跨文化适应综合理论与来华留学教育》等文章,阐述了来华留学教育中教学教师和学生管理者自身应具备跨文化教育意识,并将跨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适应综合理论与“民心相通”理念的共通性。

  在异国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不仅对来华留学生本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个挑战,更是对来华留学教育管理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综合考验。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实现来华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也成为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2023年,《神州学人》在《面向趋同化管理的留学生管理信息化创新路径探究》(李霞等,2023.03)一文中,尝试从信息化创新的推动作用角度分析现有模式中存在的制度、系统、数据和工具使用协同困难,提出可通过整体协同的制度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优化、重点突破的数据采集,以及推广应用中引导提升的方式,逐步实现趋同化管理的根本导向和目标。徐培东在《困境与突围:来华留学趋同化发展的逻辑理路》中,认为来华留学趋同化陷入教育属性、教育制度和教育执行“三维”的现实困境,应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开放包容、理解尊重、异中求同、和合共生、循序渐进、双向趋同的原则,秉持教育的公益性,实施“并轨”的教育制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校内外趋同化的联动机制,缩小文化差异,使来华留学教育真正回归我国教育工作体系。王雅静等所著《来华留学研究生趋同化管理实施办法与效果评估》,则通过解析趋同化管理的内涵、实施办法、实施效果,构建以“提升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遵循教育公平三原则,通过精准施策进行“求同存异”的趋同化管理的实施办法,并对趋同化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随着新冠疫情的阴霾逐渐消散,越来越多的高校迎来了国际学生重返校园。跳出云端网络,拥抱中国,相信来华留学生们将在这场亲密接触中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面对疫情后全新的国内外形势,从事来华留学教育的工作者们也应秉持着积极的心态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打造“留学中国”金字招牌贡献力量。

  作者:本刊记者 惠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