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强调:“欧美同学会是党领导下的具有群众性、高知性、统战性的人民团体,成立110年来始终高举留学报国旗帜,为团结广大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出积极贡献。”留学报国是对我国留学人员百余年来精神特质的一种全面概括和精确总结。一部110年的欧美同学会会史,其实就是一部留学报国史。近代以来,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促进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作出突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的先进分子作为改造中国的行动指南,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正是由于找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留学生群体积极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种思潮激烈竞争,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并影响了一些中国留学生,经由这些留日学生,马克思主义间接传入中国。但当时,留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尚处于零散、自发、无序与不自觉的朦胧状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爱国青年热情高涨,纷纷追求新思想、新学说、新主义,寻找救国出路,以至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形成了高潮。李大钊、陈望道等留日学生在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本、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投身群众斗争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团体、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召开党的一大等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蔡和森等旅欧勤工俭学的青年白天与工人一起劳动,晚上钻研马克思主义,还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中一部分人回国后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20世纪20年代,一大批进步青年、志士仁人到十月革命的故乡探求真理。这些留苏人员在留学期间积极学习革命经验和思想理论,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撰写发表文章、办报办刊、开班讲学等多种形式,宣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后,《共产党宣言》多次再版、广泛发行,对促进知识分子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共产党宣言》更多译本相继问世。其中,陕北公学首任校长成仿吾(留日、留欧)和《解放日报》编辑徐冰(留德、留苏)依据德文版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这一版本传播很广,既是全民族抗战期间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也是陕北公学马列课程的必备教材,对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一时期,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理论工作者,或在陕甘宁边区,或在全国其他地方,积极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传播。例如,张仲实(留苏)翻译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王亚南(留日、留德)翻译了《资本论》等重要文献和著作。郭沫若(留日)、范文澜(留日)、翦伯赞(留美)、吕振羽(留日)、侯外庐(留法)等5位学者,不仅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出版一批重要史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

  1953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简称“中央编译局”)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央编译局着手有组织、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工作。

  中央编译局组建后,从事专业性工作的人员仅有100余人。师哲(留苏)、陈昌浩(留苏)、张仲实(留苏)、谢唯真(留苏)等老一辈翻译家作为“中流砥柱”,编译了大量重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包括俄文版《毛泽东选集》等。

  为支持中央编译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中央编译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资助德文、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日文的编译人才出国留学。该项目的设立和实施,对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留学生群体和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工作,历经了个体化、片面化、零散化的探索阶段和组织化、专题化、规模化的过渡阶段,逐步走向全面化、系统化、深入化的繁盛阶段,让马克思主义闪烁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新征程上,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留学生群体将继续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与广大知识分子一起,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事业,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奋斗,以满腔爱国热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祁小平 单位系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研究”[JAS2206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