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诈骗分子的“手”越伸越长
开始锁定出国留学的群体
因为身处境外、远离家人
留学生容易被骗子的谎言所蒙蔽
案情回顾
前不久,留学生小李就因为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结果落入骗子精心设置的陷阱。
在国外求学一年,小李刚刚适应了新环境,却突然遇到了“麻烦”。“您的电子签证有问题,被举报涉嫌违法犯罪......”接到这个电话,小李感到很纳闷,矢口否认道:“不是吧?我还是个学生。你们肯定打错了!”
然而,对方很肯定的说找的就是他,还准确报出小李的身份信息。这时候,小李开始慌了。然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就进入了下一个流程,说道:“我给你转接到国内公安局,负责这起案件的警官跟你详细说!”
电话转接之后,“警官”说,小李因为涉及一起跨国金融诈骗案,需要配合“警方”调查。“如果不是你个人所为,那就是有人盗用了你的信息。这会影响你出境,甚至成为你护照上的污点!”听到“警官”这样说,小李感到很崩溃。
他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此时父母不在身边,小李感到很害怕,只有向电话那边的“警官”求助。
“有警官已经作为你的担保人,为你申请了取保候审,一周之内必须缴纳150万元保证金!”为了尽快解决“麻烦”,小李来不及思考,只想跟着“警官”的指示,快点证明自己的清白。第二天,小李就给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了40万元。
就在他跟“警官”通话时,父母发来消息,着急的询问他是不是在跟骗子联系。原来,小李转账后不久,他的父母就接到96110预警劝阻电话。担心儿子在异国被骗,小李的父母赶紧前往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岗分局向阳派出所报案。
派出所民警立即让小李的父母跟儿子联系。看到家人发来的信息,小李突然醒悟过来,立马挂断跟骗子的通话,通过父母向派出所民警讲述自己受骗的经过。幸亏小李的家人及时报警,案发两小时后,警方成功为他挽损31万元。
套路解析
上述案例中,留学生小李遭遇了冒充公检法类诈骗。近期,骗子将魔爪伸向留学生群体。留学生因为身在异乡、孤立无助,加上社会经验不足等因素,往往容易落入不法分子一环扣一环的诈骗陷阱。
第一步:前期引流
诈骗分子冒充电信运营商或银行客服、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物流公司客服等身份与受害人联系,以涉嫌洗钱、银行卡涉案、身份被冒用等理由,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并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公安机关”。
第二步:威胁恐吓
冒充警察的骗子通常要求转移到指定聊天软件向受害人出示案件受理书、通缉令、警官证等,甚至身着假警服、在伪造的公安机关办案场景下与受害人进行视频通话,还会要求受害人签订保密书、定时汇报个人动态,进一步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控制。
第三步 骗取钱财
以资金核查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直接完成盗刷;或者让受害人将所有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承诺核查完毕后将资金原路返还。
如何识破骗局
1.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不存在电话转接。凡是自称“驻外使领馆、电信运营商、银行”等工作人员,并主动帮忙转接到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的都是诈骗。
2.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不会向受害人在线发送“通缉令”“逮捕证”“取保候审决定书”等法律文书。
3.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凡是以配合调查为由,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进行资金核查”或“缴纳高额取保候审金”的都是诈骗。
警方提示
➮ 如遇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应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凡是要求转账进行资金核查的,都是诈骗!
➮ 如果怀疑自己遇到了诈骗行为,应立即报警寻求帮助或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也可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12308或+86-10-6561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