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出“运河英才计划2.0版”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升级推出“运河英才计划2.0版”。与以往版本相比,此次政策显著扩大了纳入“运河英才”的人群范围,在战略类、产业类、国际类、创新创业类人才的基础上,新增青年后备人才。经认定的青年后备人才可申领“运河人才卡”,享受文旅、出行、金融、法律等全方位专属服务,线上购买通州区主办的大型文艺演出门票享6折优惠,优先参与马拉松等健身赛事,满足青年“乐享”品质生活。同时,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的技能人才,按竞赛结果等第给予一次性竞赛奖励。在住房租赁方面,针对通州区无房青年后备人才创新推出“租补双轨”的灵活方案。选择人才公寓的,可享受人才公寓入住三年优惠,其中第一年免租,后两年实行房租阶梯优惠;选择租房补贴的,可选择市场化方式租赁区内住房,享受一定额度租房补贴。

  山东济南出台法治、贸易、机器人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

  近日,济南市印发《济南市法治、贸易、机器人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试行)》。政策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差异化制定三大领域认定标准。在法治领域,突出学用融合与实务贡献,纳入中国法学会及省级法学会副会长、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涉外律师人才库专家等权威群体;贸易领域聚焦平台能级与市场认可,将年度进出口额或销售额达标的企业管理者纳入认定范围;机器人领域则既重技术突破,也看产业实效,覆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等顶尖人才。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突破户籍、社保、年龄等限制,对作出特殊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灵活认定。为拓宽人才发现渠道,政策新增专家举荐、行业推荐、一事一议三种特色认定路径。经认定人才可享受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待遇,涵盖住房补贴、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多元支持。政策强调“就高不重复”原则,避免重复享受福利,同时鼓励人才向更高层次申报。

  浙江杭州萧山推出三类人才生活津贴新政

  近日,杭州市萧山区发布《引进和培养人才生活津贴补助实施办法》,针对实习生、应届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推出三类生活津贴政策。在校生毕业学年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在萧山区企业实习期间可申请每月500元生活津贴,最长补助6个月。应届毕业生在萧山工作满三年且连续缴纳社保36个月(允许补缴不超过3个月),可获一次性补贴: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助,并可在工作期间申请最高30万元银行贷款贴息;硕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3万元补助,以及最高20万元银行贷款贴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则给予一次性2万元补助。此外,“双一流”大学、国际QS100高校等特定院校应届本科生工作满三年可额外获3万元补贴及10万元贴息。贷款贴息申请须在毕业后两年内提出,留学人才放宽至六年。在高层次人才生活津贴方面,经杭州市认定的A-E类人才及毕业五年内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享梯度化补贴:A类人才一人一议,个性化支持;B类人才20万元;C类人才15万元;D类人才10万元;E类中博士人才5万元;其他E类人才3万元;毕业五年之内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万元。申请人需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合同,并在萧缴纳社保满6个月;创业人员需持营业执照及完税证明。A-E类人才补贴需连续工作满36个月后一次性领取,硕士生工作满12个月即可申领。

  广西南宁出台新政支持高层次人才公积金贷款

  近日,广西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高层次人才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对南宁市A、B类人才购买、建造、翻建、大修首套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可放宽至广西南宁公积金管委会规定的最高贷款额度的4倍;C类人才最高贷款额度可放宽至广西南宁公积金管委会规定的最高贷款额度的2倍;D、E类人才最高贷款额度可放宽至广西南宁公积金管委会规定的最高贷款额度的1.5倍。以当前广西南宁公积金管委会规定的首套住房最高贷款额度为80万元计算,A、B类人才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320万元;C类人才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160万元;D、E类人才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120万元。《通知》明确高层次人才在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开户缴存住房公积金且符合其他贷款条件的,无需缴存满6个月,即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可贷额度时不与其缴存余额、缴存余额倍数、缴存时间系数、风险防控系数挂钩,进一步放宽高层次人才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限制条件,支持高层次人才在南宁定居创业。

  青海海东面向全国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第三届“智汇河湟·才聚海东”人才交流活动启幕。活动发布了《海东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2025年)》,并向全国人才发出诚挚邀约。青海省海东市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境内集航空、高铁、高速、省国道等综合交通枢纽为一体,是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本次发布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涵盖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农林畜牧、绿色算力等4个重点领域,涉及15家企事业单位40个岗位75人,采取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和全职引进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各类人才可直接联系用人单位对接岗位要求、招聘安排、薪酬待遇等,推进海东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成果转化。

  来源 :《留学生》杂志综合南宁日报、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