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全球化智库(CCG)近期联合发布《中国出国留学蓝皮书2025》,以多年跟踪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出国留学的主要趋势以及全球和中国出国留学的发展现状,创建“留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区域对过去10年中国留学人员数量较多、增长较快的28个国家的留学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结合启德教育日前发布的《2025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呈现出“留学群体大众化、留学动机多元化、留学目的地全球化、留学专业选择市场化、留学回国普遍化”的特点。
1 留学群体大众化
曾几何时,出国留学是家庭背景优越者的专属权利,象征着资源的集中与阶层的跃迁。然而今天,自费留学的比例长期稳定在90%以上,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依靠家庭积蓄、个人奋斗、奖学金或贷款实现海外求学梦想。这种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使得留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逐渐成为中产及新兴城市家庭可规划的人生路径之一。
如果说过去一代留学生的动机集中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拿一张外国文凭”目标上,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则更渴望体验不同的文化制度,理解多元价值观,在跨文化环境中锤炼独立思考与自我管理能力。
许多留学生表示,选择留学不仅是为了一纸学位,更是为了获得一种“全球公民”的身份认同——既能深入理解西方逻辑体系,又保有东方文化根基;既能在国际组织中表达中国视角,也能在国内职场中带来国际化思维。此外,企业全球化布局带来的实习机会、家族企业接班前的视野拓展、创业前的资源整合需求,也都成为推动留学决策的重要因素。
2 “一带一路”沿线悄然崛起
尽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仍是中国学生最热门的选择,合计占据近半申请认证人数,但全球化的脚步正让留学地图不断延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目光投向亚洲邻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东盟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国家不仅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且生活成本较低、签证政策友好,部分高校还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办学机制。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合作日益深化,中东欧、中亚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设立中文授课项目、提供专项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中国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非传统目的地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区域经济联动的加强——例如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留学生数量上升,中泰经贸合作升温带动赴泰留学热度。留学目的地的选择已不再孤立于教育本身,而是深度嵌入国家间政治、经济与人文交流的整体网络之中。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学生们开始根据专业匹配度而非单纯排名来选择学校。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的小众国家,如荷兰的设计类院校、德国的工程学院、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因其行业认可度高、就业导向明确而备受青睐。这也反映出新一代留学生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他们不再盲目追逐“名校光环”,而是追求“适配性”与“性价比”。
3 AI驱动下的学科偏好变迁
当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时,留学专业的选择也随之发生剧烈震荡。商业、管理与法律类依然占据榜首,显示出对职业回报的高度关注;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持续升温,尤其是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应用数学、统计学等方向,报名人数连年攀升。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强力牵引,也有国家战略的引导作用——国内鼓励“卡脖子”技术攻关,促使更多青年投身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领域。
与此同时,社会科学、新闻传播、人文学科并未被边缘化,反而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新特征。例如,越来越多学生选择“数字人文”“科技伦理”“全球治理”等跨学科项目。这种趋势表明,当代留学生不再满足于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而是希望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本质正在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问题解决者”,而留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跨越学科边界、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平台。
4 回国就业成为主流
高达98.5%的回流意愿背后,是国内外发展差距的缩小、国内产业升级带来的优质岗位增加,以及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许多人坦言,海外经历让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潜力与活力,也更愿意用自己的所学服务于本土创新体系建设。
然而,现实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尽管多数人认为留学背景对其薪资无负面影响甚至更具优势,但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数据显示,半年内找到工作的比例虽仍达九成,但三个月内成功求职的比例明显下降,反映出雇主筛选标准趋严、供需错配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五成的企业更倾向招聘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生,仅有不到两成明确偏好海归。海外学历的“溢价效应”正在减弱,用人单位更看重实际能力、专业匹配度与跨文化沟通素养。
因此,单纯的“海外经历”已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将国际视野转化为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那些能在跨国团队中协调资源、用英文撰写政策建议、将国外经验本土化落地的人才,才真正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倒逼留学生在海外期间不仅要专注学业,更要主动参与实习、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构建起扎实的职业资本。
未来的留学,或将更加注重“精准匹配”:学生根据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最适合的国家、学校与专业;政府与机构提供全流程支持与风险预警;企业则以能力为导向重新定义人才价值。
正如《蓝皮书》所构建的“留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所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适合留学,已不能仅看大学排名或科研经费,还需综合考量“质量与就业”“安全与成本”“信任与开放”三大维度。这一体系本身,正是对新时代留学逻辑的回应,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最终指向,是个体在安全、自由与信任的环境中,实现知识转化与社会贡献的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留学从来不只是“换个地方读书”,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护照上的签证印章,更是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认知,以及那份愿为家国进步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