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学生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莫过于就业问题。近日发布的《2025海外归国留学生就业发展报告》显示,归国留学生群体的职业选择不再局限于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以其产业活力与政策红利,正成为越来越多留学生的“第二故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我国产业升级的区域布局,也为海归职业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北上广深之外的选择
报告显示,2024年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已达2018年的1.44倍,其中应届留学生增幅高达19%。当79.3%的硕士学历持有者涌入职场,传统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与生活成本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发展路径。

新一线城市近年展现出优越产业集聚效应——杭州的互联网生态、苏州的高端制造集群、成都的生物医药园区,不仅提供了与一线城市比肩的职业平台,更通过人才公寓半价租赁、最高500万创业补贴等政策组合,构建起“低生活成本+高发展潜力”的优势。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海归优先岗位在新一线城市的占比已达37.7%,与一线城市的38.3%几乎持平,其中成都以6%的职位数占比跻身全国第四。同时,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设于新一线城市,带动高端岗位需求。
技术浪潮与人文需求的角力
行业选择的多元化同样勾勒出海归就业的新图谱,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始终领跑。全年龄段海归中,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占比合计超25%,“95后”对AI的偏好高达16.25%,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这种热度源于全球AI人才93%的缺口率,国内企业为算法工程师开出的年薪中位数已达48万元。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加工制造行业职位增速21.3%,新能源领域因长三角、粤港澳2500亿元的年投资额,催生出大量电池材料工程师岗位,年薪可达30万—50万元。
不同留学背景的人才呈现出鲜明的行业偏好,英美海归聚焦AI与金融,新加坡留学生偏爱电子工程,中国香港地区的毕业生则在教育行业占比达13.9%。
报告显示,教育培训以32.7%的职位占比居首,留学咨询、国际课程设计等岗位依赖跨文化沟通能力,英美海归更具竞争力。
此外,交叉学科成为新增长点。金融科技、碳中和管理等复合型岗位需求同比增40%,凸显产业数字化转型对多元化背景人才的渴求。
薪资地图里的城市性格
薪资期望的地域差异折射出城市发展的梯度特征。北京的50万年薪追求者占比5.9%,彰显其作为科创中心的吸引力;上海的20万—30万年薪区间占比30.2%,反映金融与贸易行业的稳健需求;广州10万—15万年薪区间占比28.88%,体现珠三角制造业的人才结构特点;而深圳在20万—25万与30万—50万区间的双高峰分布,印证了科技企业对中端技术人才与高端管理人才的双重渴求。此外,海外市场拓展岗位增速达56.1%,表明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下,具备语言优势和国际视野的海归更易获得发展机会。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海归需采取更灵活的应对策略:不再固守单一城市或行业,而是善用政策红利——如杭州为博士提供的100万元安家费,或上海浦东的创业无息贷款;关注交叉学科新蓝海,目前数据科学与碳中和管理等领域需求同比增长40%;根据个人专业提前了解二线城市的“单项冠军”企业,比如合肥的半导体产业;提前启动国内求职布局,通过实习将海外经历转化为“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的复合竞争力。当留学的价值从“镀金”转向“赋能”,海归群体要以更务实的姿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汇点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