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峥嵘,春华秋实。今年,欧美同学会迎来建会110周年。百余年前,家国多难,一批留学先贤推动成立了留学人员自己的组织——欧美同学会,“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穿古越今,荡气回肠。今时今日,“百年老店”初心不移、责任在肩、生机无限,团结带领海内外留学人员奋进在新的征程。

  明媚秋光里,打卡欧美同学会百年会所,还有欧美同学会的故事值得聆听……

  打卡贴士

  欧美同学会成立初期的组织形式有哪些?会员规模情况如何?

  欧美同学会从成立起就建立了组织机构,订有以“游艺交际”为主的章程,但由于资料欠缺,至今没有发现对该章程的直接记载。不过,在1915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呈报拨石达子庙为欧美同学会会所的呈文中,引用欧美同学会时任会长王景春的报告,称同学会以“讲学、言志、敦品、励行”为宗旨,这当是欧美同学会最初的宗旨,强调提高学识和道德修养。从1913年成立到1925年,欧美同学会实行会长及干事会制。

  目前已知的欧美同学会1949年以前的会章有四种,分别是1925年、1937年、1947年、1948年的。其中修改章程同时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的有两次。

  欧美同学会现存最早的章程是1925年1月11日通过的。章程第一条:“本会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此八字宗旨除最后一项“励行”一致后,其他三项都有改动,但两者的精神与内涵是连续的、基本一致的,尤其老八字宗旨的前三项内容,完全包含在了新八字宗旨“修学、敦谊”两项之中,新宗旨更为全面、完善,获得了广泛认同。此次章程的修订,也是欧美同学会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里程碑。从1925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同学会停止有组织的活动,这一时期,欧美同学会实行董事部、干事部体制。

  1947年修改后的章程,承袭了1937年会章的基本精神和不少条文,改动最大的是组织机构方面的内容,新会章把干事会改为理事会,进一步加大了理事会的权力,标志着组织机制上的初步成熟与现代化,从1947年到1953年,欧美同学会实行理事会制。

  欧美同学会早期组织机构划重点——

  1913年到1925年实行会长及干事会制;

  首任主任干事(会长):顾维钧;

  1925年开始实行董事部、干事部体制;

  首任董事长:王正廷;

  首任干事长:颜惠庆。

  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理事会制。

  首任理事长:胡适。

欧美同学会现存最早的1914年会员录

  关于欧美同学会的规模,1913年欧美同学会在北京成立时就有了第一批会员。据《顾维钧回忆录》记载,当时会员总共二百四五十人。编印于1914年的《欧美同学会会员录》收录了会员273人,1915年2月编印了新的《北京欧美同学会会员录》,收录会员人数344人。到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欧美同学会会所扩建完成后,会务活动日趋频繁,吸引了不少归国留学人员入会。至七七事变爆发前,欧美同学会会员已达1023人。

  2013年,欧美同学会迎来百年大庆。新时代10年,欧美同学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各级各类组织“公转”和“自转”相结合,纵横交错、层级清晰、职责明确、运行规范的全国性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目前,全国会员总数约30万,地方组织429个,团体会员484个。其中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立欧美同学会;15个副省级城市实现组织全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实现地市组织全覆盖。

  (史料出处:《欧美同学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