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峥嵘,春华秋实。今年,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迎来建会110周年。百余年前,家国多难,一批留学先贤推动成立了留学人员自己的组织——欧美同学会,“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穿古越今,荡气回肠。今时今日,“百年老店”初心不移、责任在肩、生机无限,团结带领海内外留学人员奋进在新的征程。

  明媚秋光里,打卡欧美同学会百年会所,还有欧美同学会的故事值得聆听……

打卡贴士

新中国成立以来,欧美同学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积极动员海外学人回国,成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进步社团。

  20世纪50年代,积极动员欧美留学生回国是欧美同学会在党的领导下做的一件大事。

  针对美国政府不准在美中国留学生、学者离境的无理规定,欧美同学会曾作出决议:以欧美同学会名义发表抗议宣言,声援在美的中国留学生。

  建设新中国急需科技、经济专才,国家高度重视争取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工作。从1952年起,欧美同学会就把与国外同学联系,争取他们早日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为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写入会章,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通过写信、为国外同学提供服务、邮寄国内报纸等方式,和国外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组织保持联系。此外,欧美同学会也号召会员直接与海外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联系。如社会学家陶孟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九人致函赵元任等人,希望他们能及早返国,共商中国科学院筹建工作等。时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的朱光潜给在美同学写了一封信,号召海外学子“足下毕业后宜早回国”,这封信登载于1950年5月13日纽约《留美学生通讯》第四期第二卷上,鼓舞了在美留学生。

  1950年前后,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赵忠尧、黄昆、叶笃正、程开甲、谢希德、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返回祖国参加建设。

  根据1950年12月的统计,当时在国外的留学生和已经就业的教授、学者或专门人才有5600多人,到1957年,回国留学生共有3000多人。

  欧美同学会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除捐献五十万元外,一些会员还直接到前线服务或参加赴朝慰问团。1951年2月,吴阶平报名参加北京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军手术队,直接为伤病员服务。老舍于1953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并于慰问结束后继续留朝数日,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因国防需要,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从1960年到1970年的十年间,我国第一枚导弹、原子弹、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先后研制成功,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留学人员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23位科技专家被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21位是留学人员,欧美同学会会员有10位。2021年9月,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同学会大力实施“报国计划”,成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团体。

  1998年6月,“报国计划”正式启动,以鼓励和倡导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为宗旨,以广泛的横向联系和交流为基础,以求实务实、热情服务为方针,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协助解决经济难题、难关为重点,利用海内外留学人员的人才智力资源,为科教兴国服务。具体内容是在海内外留学人员和国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搭设联系桥梁,一方面为国内各地政府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创业园区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讯服务,另一方面为旅居海外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进行有关创业方面的帮助。

  为推进“报国计划”的实施,欧美同学会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组织、联合举办活动的形式,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大连、青岛、武汉、洛阳、鞍山等地,开展了高科技产业化论坛、研讨会、考察洽谈、共建留学生创业园等活动,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积极成果。

  “报国计划”的启动与实施,为欧美同学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掘和利用留学人员的聪明才智、协助地方政府解决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推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进程、鼓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渠道。

  第三阶段

  200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时,经中央批准,欧美同学会增冠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名,工作领域拓宽到全国,工作对象扩展到全球,成为影响更加广泛的人民团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到21世纪初,已经分布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随着留学人员工作形势的发展,工作领域的扩大,工作范围的延伸,名称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加上各地留学人员组织迅速发展,各地留学人员希望欧美同学会真正成为一个全国性社团,以便加强协同,形成网络。

  经多次酝酿讨论,拟在保留“欧美同学会”名称的同时,增冠“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名称,并于2003年9月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2004年9月29日,举行了新会名揭牌仪式。

  增冠新会名是欧美同学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留学人员工作史上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欧美同学会的希望和重托。增冠新会名使欧美同学会的工作对象由欧美扩展到全球留学人员,工作领域由北京逐步扩展到全国,工作范围由国内拓展到海外,有利于欧美同学会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海内外广大留学人员,更加广泛地加强与海内外留学人员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增冠新会名还有利于与全国各地留学人员组织的协作,形成上下指导、左右协调、步调一致的全国留学人员团体格局。

  第四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欧美同学会要“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近10年来,欧美同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在留学人员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建设及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建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和长足发展。创新性地举办了“知国情、话自信”海归系列恳谈会活动、欧美同学会大讲堂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坚定了留学人员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打造“双创”大赛、海归小镇、海创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在“助力留学人员归国报国、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方面显示了重要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留学人员特质的新型智库,欧美同学会研究院形成“一院多中心”工作格局。留学人员专家队伍呈现建言献策水平高、意见建议格局高、议政建言热情高的“三高”特点;聚焦中外交往的不同领域,创设中法文化论坛、中德科技论坛、中美经贸论坛、“21世纪中国”论坛等民间外交品牌活动,推动国际交流交往、合作共赢,扩大了欧美同学会的海外“朋友圈”。

  (史料出处:《欧美同学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