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可以充分利用湾区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对于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欧美同学会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暨第五届留学生节的平行论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主题论坛上,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珠海,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言献策。

  潘伟明: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珠海向来是一个孕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城市。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优化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才育才政策,汇集更多的创新要素,奋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珠海热情欢迎每一位人才在此创新创业、建功立业。我们将持续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的优良生态,为各类人才在珠海发展护航赋能。期望未来有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广东、来到大湾区,来到珠海这座美丽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城市,追梦逐梦圆梦。

  姚望: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加分会会长,欧美同学会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鳌亚洲论坛前执行主任

  海外归国人才具有知识水平高、胸怀眼界广、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珠海对于海归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海归回来以后想要创业,但他们对本土的市场缺乏了解,而且缺乏创业指导,产品孵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临有技术没资金、有公司没团队、有产品没市场的困局。充分发挥海归人才的作用,首先要保证信息畅通,保证海归在回国后,可以畅通了解国外最新动态、最新科技成果、最新市场的信息,让他们在所经营或者创业的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要确保项目落地有通顺的渠道。要加强对海归人才的国情教育,引导海归人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尽快帮助他们扎根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市场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服务和帮助。

  陈晓峰: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创新创业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成果日益显现出来。留学人才有非常多元化的专业优势,尤其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海归人才。他们在国际顶尖的科研机构、大学或者跨国公司事业有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回国后,在国家科研机构、大学等从事前沿科技研究开发,或者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留学人的潜力,发挥好留学人才的综合性人才库优势、市场化流动优势、国际化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要素集成,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欧美同学会作为留学人才之家,能够在推动高端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的社会化、市场化配置,以及各类要素资源的交叉协同、融合集成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杰:海南省政协经济专委会副主任、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

  海南自贸港在人才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已经积累了许多先进经验。广东与海南人才交流频繁,在人才合作领域有很好的基础,双方可联动探索人才领域制度创新。例如,海南省实施具体举措,鼓励企业到大湾区研发,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事业单位在大湾区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两地之间人才、科研项目交流互动。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能够形成人才领域的互动合作机制,那么两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此外,还可以研究细化自贸港和大湾区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海南自贸港是国内唯一一个国际教育创新岛,允许境外高校独立独资办学。大湾区有很多知名高校资源,大湾区高校可以通过与境外高校资源嫁接,然后到海南独立办学或合资办学。海南自贸港将在政策层面为两地教师、学生提供停居留便利,同时探索实行湾区和海南自贸港之间留学生的学分互认,以及放松外籍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许可等配套举措。

  姚凯: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具有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良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在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和产业优势的同时,可以发挥自身特点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探索开放互通的创新要素和人才要素跨境流动以及区域融通的创新机制,合力形成人才一体化治理机制,共建“三位一体”协同共享的平台体系,探索构建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共同构筑一流的人才生态,绘制大湾区产才地图,推进人才数据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城市要扮演领头雁角色,周边城市地区应发挥群雁作用,积极对接和承接中心城市的溢出和辐射效应,围绕着创新链“强链”“补链”,在金融、保险、教育、研究、知识产权等支撑服务领域形成自身优势,同时发挥区域产业和城市特色,在合力构筑人才大生态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林宏宇:华侨大学副校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海归”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留学归国人才,但从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海”可以指海外、海洋文明和西方文明,涉及更广阔的中西文明交互与文化交流,他们是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解者和传播者,一支独特的民间外交生力军,能发挥政府部门无法发挥的作用。当今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仍面临诸多障碍,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留学人才发挥作用。中国海归体量巨大,流动规模世所罕见,这种大规模的人才流动,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独特的现象,是持续千年不断的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交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对中西方的和谐共生、命运与共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大同的世界。

  陶庆华: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研究院留学人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高地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短板挑战,建议大湾区坚持人才治理新理念,健全人才柔性流动和载体共建机制,做好政策精准、高效引才的大文章,加快构建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的“强磁场”。建设人才高地,要从思想上确立人才引领驱动发展的观念,树立跨区域人才柔性共享的理念,构筑多路径人才供应通道。要推进产业协同和项目对接,加快构建科、教、产、才融合的发展载体。要建立好人才库,做到精准引才,积极探索粤港澳高校、研究机构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要实施开放型的人才政策,打造开放型的人才环境,努力成为全球高端人才资源集散地和全球战略科技资源的聚集地。要打造新型产教试验区,努力培养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