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部分学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履职,从各自研究关注领域出发,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充分体现了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智囊团的职能。今天,跟随欧美君一起来看学长们的建言。

  “怎样让观众理解考古成果?让考古成果活化、简化,能够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多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让文物‘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马萧林说,如今,河南博物院正通过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探索开辟文创发展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博事业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开辟新道路,为现代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通过采集文物高清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AI计算技术,自动生成文物的三维模型,在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景化和可视化呈现。“过去观赏文物,观众只能隔着玻璃看文物外部,现在可以360度观看,底部的纹饰也清晰可见。我们还引入了互动科技,让展品故事活灵活现,这种活泼、有趣的沉浸式展览体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打卡。”他说。

  “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努力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1994年入行考古以来,马萧林在文博事业已扎根30年。自201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起,他每年全国两会的提案关键词都锁定在“文物”“文化”方面。今年马萧林带来了关于“推动建立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集中地区协调补偿机制”“加强中外联合考古工作”“加强石油工业遗址保护展示”的提案。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物质载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特定公共空间。马萧林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河南、陕西、山西这些文物考古大省,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较多、占地面积大,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大多面临财政投入持续性不够、运营经费收不抵支、保护资金压力大等问题,难以满足考古遗址公园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管理的经费需求。

  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深入调研大遗址保护利用面临的实际问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制约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土地问题开展系统调研,推动城乡建设规划与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衔接融合,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建设、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问题,理顺大遗址保护与土地利用方面的矛盾,助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二是尽快明确文化遗址用地类别、管控措施。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国家标准中增加文化遗址用地类别,从国家层面赋予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规范性法定要求,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严格执行用地调整规划要求,破解公园建设用地难、建设周期长等问题,着实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三是探索大遗址集中分布地区补偿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文物工作补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定补助对象、补偿范围等内容,将征地拆迁、基本建设等列入支出范围。建立完善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和资金,合理制定各级政府补偿经费分摊机制,探索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是多渠道保障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运营。探索考古遗址公园“提级管理、市县共建”模式,在地方层面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压实地方政府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运营,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开发文化产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反哺大遗址保护,减轻财政压力。

  作为一名文博人,马萧林表示,将持续深挖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利用科技赋能,同时将继续推动中外联合考古以及海外巡展等工作,让海内外观众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全方位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基于留学期间与外界保持的联系,在马萧林的带领下,河南文物系统与国外同行已开展了多次合作。例如,与瑞典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联合推出了两次重要展览,此外还和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合作开展动物考古、文物保护等工作。

  “留学回国20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难得而宝贵的留学经历,不仅丰富了知识结构、开阔了学术视野,而且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作为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表示,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欧美同学会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与海外学友、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联络联系,招引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来豫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河南、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