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情况,2023年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了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美君与您一起来看,这些学长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包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包刚,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导,浙江省特级专家,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现任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工程师学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长期致力于偏微分方程反问题以及应用于光学的波传播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上述领域数学理论和科学计算的国际领军人物之一。在包括国际顶尖刊物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现(曾)任 20余个国际知名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集成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员段慧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慧玲,2008年起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聘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工学院院长,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固体力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界面力学和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形成了跨越“微-细-宏”观多尺度、涵盖“气-液-固”多相的界面力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取得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德国洪堡研究奖等荣誉。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理事赵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LAMOST科学委员会主任。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人才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等,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LAMOST巡天的银河系研究”首席科学家。赵刚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天体化学丰度研究,在天体化学丰度、太阳系外行星和实验室天体物理的领域研究中做出了系统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大样本贫金属矮星高分辨光谱观测样本,完成其化学丰度的系统性定量分析;给出中性氢原子碰撞对谱线影响的新计算公式;开展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候选体的搜寻与观测研究;开辟了新的实验室模拟天体物理条件前沿领域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利用强激光成功模拟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的工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昌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周创兵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创兵,现任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坝渗流与控制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水工岩石力学与库坝安全研究,是该领域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围绕渗流与变形诱发的库坝安全问题,创建了“一个理论、两项技术”,即水工岩体渗流与变形耦合分析理论,以及库坝渗流精细模拟与多层次控制技术、坝区高边坡立体加固与协同控制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白鹤滩、锦屏、溪洛渡、三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200米级及以上特高坝工程中推广应用占比达8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件、软著14个,参编国家标准2部,4项成果被纳入国标、行标及设计手册,发表论文300多篇,为我国库坝渗流与高边坡变形稳定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我国库坝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会长唐智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部973(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Nanoscale Horizons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Small, ChemPhysChem, Nanoscale, Nano Research,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顾问编委。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功能材料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长期从事自组装功能纳米材料研究,提出了以纳米粒子为基元自组装构建超粒子,实现了超粒子光学活性的调控及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完成了组装基元精准制备,发展了纳米组装方法学,提出了超粒子光学活性调控策略,开拓了多级次超粒子在催化中的应用。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2013年度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英国皇家化学会“Editorial Board Award”,第八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等。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欧美同学会会员何宏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宏平,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于矿物表面反应的新认识,发现矿物纳米晶粒堆砌生长的新机制,创建了矿物性能调控和稀土绿色开采新方法;推动了矿物学理论创新与学科融合发展,为稀土和黏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获国际黏土学会杰出成就奖(AIPEA Medal)、美国黏土学会Jackson奖、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首届Gilles Kahn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李四光奖、南粤百杰、金锤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并入选美国矿物学会会士等。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陈立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立东,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热电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他提出了热电材料电声输运协同调控新机制,发展了多原子填充方钴矿和类液态二类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发现了无机塑性热电材料;研制出高效高可靠热电器件,支撑了我国温差发电特种电源技术的研发。现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热电学会理事会理事、《无机材料学报》主编、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联合主编。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倪四道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倪四道,地球物理学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和《地球物理学报》等期刊编委。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项目等资助下,带领团队聚焦地球内部界面特征与地球动力学效应等科学问题,提出多指标震相识别与正反演理论方法体系,在地球内部界面复杂形态和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在《Nature》、《Science》、《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入选2021、2022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员陶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领军人才,《Propulsion & Power Research》和《航空动力学报》期刊主编,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流动与换热理论、高效冷却方法和技术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航空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等。授权发明专利44项,撰写专著4部。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张荻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金属基及构型化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复合设计制备、形变加工、构效关系及构型化调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SCI他引23000余次,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本。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等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0余项,制定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标准3项。基础研究指导和支撑应用研究,为我国多个重大工程创制了一系列的轻质高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4项(2项排1)。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云南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杜官本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官本,长期致力于人造板工业前沿引领技术创新,研制开发了环保防潮型刨花板新产品和工业化生产新技术,提升了刨花板工业整体制造水平;创新研发了人造板连续平压生产线节能高效关键技术,推动了刨花板工业高速发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甲醛系列树脂合成理论;开拓性开展了木竹材表面活化、树脂分子超支化结构改造等前沿探索研究,为木竹材胶合性能改良、传统甲醛系列树脂技术升级和新型木竹材胶黏剂研发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近40年来,杜官本率领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6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员吉训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脑卒中防治与转化医学研究,专注于动脉和静脉性卒中发病机制、脑血流重建与神经保护研究。主持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脑动脉和静脉卒中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获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国家“创先争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吴阶平医学创新奖。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杂志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学者。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上海器官移植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国-东南亚儿童终末期肝病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儿童终末期肝病诊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建儿童活体供肝选择与匹配安全标准,突破儿童肝移植血管重建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儿童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使用和免疫监控中国标准;提出肝母细胞瘤、胆道闭锁等儿童肝脏罕见病治疗新策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2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Gut、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持制订首部《中国儿童肝移植临床诊疗指南》,担任Translational Research 主编。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和中国最美医生等称号。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留学生》杂志综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新闻网、浙江大学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