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通讯员周凡

  “在企业初创时我有着坐过山车般的经历。2016年,是华创杯创业比赛二等奖的奖金帮我解了燃眉之急,进而让企业绝地逆转。”回忆过去的经历,武汉伢解明对华创会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今,他创办的柔电(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已逐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光谷瞪羚企业。

  今年,他将再赴华创之约。

  ■ 贴心服务助海归初创企业落户

  解明曾在美国留学工作。他清楚地记得,2012年3月,东湖高新区组团到美国纽约寻求人才,正是这次见面,让他下定决心,回汉创业。“一是我一直关注产学研用,想回到家乡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二是国内积极招才引智,从湖北省、武汉市到东湖高新区各个层面都给予很大支持,在创业启动资金上的力度很大。”

  同年,解明毅然回汉创办科技型企业。他表示,在回国成立公司之前,留学生创业园就有专人与他对接,提供了成立公司的方法、注册地点和落地服务,这些贴心的服务让他感到非常方便。回国后,解明很快完成了公司注册、协调场地等问题。

  当时留学生创业园的面积相当紧张,经过园区的努力,他们获得了1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这使得初创企业能够迈出第一步。“在企业落户过程中,一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帮助我们协调解决问题,让我们可以专注于突破新能源锂电的技术难关,没有后顾之忧。”

  ■ 华创杯获奖奖金解了燃眉之急

  回国后,解明将目光投向可穿戴设备的柔性锂离子电池的研究。

  一张十余厘米见方黑色“薄纸”,其实是一块可随意折叠、弯曲的柔性锂电池电极,电池容量达1000毫安时,差不多是当时苹果手表电池容量的4倍。

  “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电子产品的方向,无论设备怎样智能化、轻型化,都离不开电池。”解明说,可穿戴设备对锂电池高容量、可弯曲性的要求很高,将柔性电池置入智能手表的表带,就可以极大提升设备续航能力。他和团队在增强电池容量、循环性、柔性等技术方面攻坚克难。

  2016年,解明团队凭借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柔性锂电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参加第三届“华创杯”创业大赛并夺得二等奖。

  解明说,科创型企业前期要“熬”过漫长的技术研发阶段。“最难的时候,连发工资的钱都紧张。但我们‘一定要攻破,一定会攻破’的信念没动摇过。”

  “二等奖的奖金共20万元,对于我们一个初创型的小企业,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正是这笔奖金,让我们能继续推进技术研发。”解明说。熬过最艰难的阶段后,企业得以迅猛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研究成果产业化,累计申请了超过90余项专利,完成融资9000余万元,销售量呈倍数级增长。”解明自豪地介绍,企业自主搭建的全球首套柔性电池开发平台,月产能可达10万只。企业掌握的一系列创新性技术,使柔性电池比国外同类产品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弯曲性能。

  ■ 邀请海归朋友回汉共同创业

  “华创会以会搭台,以侨为桥,不断释放磁吸聚合力,同时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回国创业发展的平台。”尝到“甜头”的解明连续数年积极参与华创会,并向身边的海归朋友推介华创会、华创杯。

  “是华创会的平台让我们被看见。”解明说,参加华创杯比赛后,很多地区的招商部门、科技部门找到企业,递上落户并实现产业化的橄榄枝,但他依然坚定地选择扎根光谷。

  “我希望更多企业通过华创会的平台把好的项目展示出来,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获得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解明说。

  2017年,在他的推介下,一位朋友也回汉参加了华创杯,并夺得奖项,获得投资。“他现在也走在创业的路上,落户了武汉。”

  “当下正是海归回国创业的最好时代。”解明说,在政策的支持下,海归创业者在武汉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归搭乘华创会的东风,加入回国创业的队伍中来,共同分享机会和资源,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