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运动员正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摘铜,与各国健儿一决雌雄。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
张伯苓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首倡者。
“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张伯苓生于天津,他的父亲久庵先生是天津有名的“琵琶张”,对科举不甚感兴趣,而吹拉弹唱无一不精。张伯苓5岁时父亲给他开蒙,将经书义理与人生处事结合起来,循循善诱,启迪他自己领悟其中的真谛。
张伯苓从小便有振兴国家的远大志向。1891年,15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在水师学堂,他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伟大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那时的严复是总教习,教给学生各种西方先进的理念和知识。
张伯苓被分到驾驶班,专门学习轮船驾驶。按照学堂规定,每七日中,两天修习汉文,如神谕广训、孝经、论策等。另外五日则学习西学,包括英语翻译、天文、地理、几何、代数、微积分、驾驶、测量和演放鱼雷等。
体育课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三足竞走、跳高、跳远、跨栏、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双杠等。每天晚上,外国教习还要带学生们训演水师操法。在这5年中,张伯苓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异,体操成绩全班第一,顺利毕业。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岁的张伯苓参加了这场战争。1898年,张伯苓在威海亲历“国帜三易”。“自强之道,端在教育”。那一刻,他决心弃戎从教。
张伯苓退役从教的这一年,遇到了曾留学日本的严修。为了维持生计,他在严氏家馆、王氏家馆等私塾中任教。
1903年,张伯苓毅然东渡日本,考察教育事业。回国后,严修在与其深谈后,决定将严氏家馆和王氏家馆合并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并聘请张伯苓为监督(即校长)。1907年,学校迁至“南开洼”,因地名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1912年10月改名为“南开学校”。
晚清废除科举制后,学子们纷纷投入新式学校,但是当时国内大学匮乏,如果出国留学又耗资巨大,不是一般家境学生所能承受,为了培养人才,张伯苓等人决定在南开中学基础上建立南开大学。
于是,严修与张伯苓先后赴美国考察大学建设,张伯苓入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教育。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把美国和日本的教育做了对比,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他成绩优异,学校提出高薪聘请他留在美国,张伯苓毅然拒绝。
1918年,严修和张伯苓从美国归来,开始正式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南开大学宣告成立。
奥林匹克精神倡导者和实践者
南开大学在很多方面敢于开风气之先,编演话剧、重视体育更是南开的传统。张伯苓把近代体育列入课程,在课外开展新式体育锻炼。他跟学生们一起踢足球,带学生到城外骑自行车,让学生轮流练习哑铃、棍棒、角力、跳高等。
他主张学生应该德智体群全面发展,四育并进,体育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无论在学校与社会,必须德、智、体、群四育并重,不可偏于求知的智育”,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在此理念的主导下,张伯苓对南开学校的体育教学力量、体育设施及运动场地力求不断完善,着眼体育组织和赛事的大力普及。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水平,张伯苓遍访全国体育名家,重金聘请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格林、饶伯森和董守义等来校指导,聘请韩慕侠教授中国武术。
“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这是张伯苓当时大声疾呼的口号。
据英文版的《Tiantsin Young Men》记载,1907年10月24日,在天津第五届联合运动会闭幕典礼和颁奖仪式上,张伯苓就以《雅典的奥运会》为题发表了演说:“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去年雅典奥运会期间,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奥运选手技术水准很差,得奖希望渺茫,但他们仍然派许多选手参加。照此看来,我国应立即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公开演说建议中国组建奥林匹克代表队,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回应奥林匹克运动。
1908年,张伯苓赴美国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会后顺路到英国考察教育,趁考察间隙来到第四届奥运会现场,亲眼感受并目睹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成为第一位亲临奥运会现场的中国人。他带着对奥林匹克的崇拜和对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回国了。
在他的影响下,1908年10月23日,南开学校操场的外墙壁上贴出3幅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标语,“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位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去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优秀运动员组成的队伍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到中国来举行奥运会?”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南开“奥运三问”。
1909年春天,张伯苓去欧洲考察,回国后,他又向学生们放映了伦敦第四届奥运会的照片。从那时起,“奥运会”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1910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张伯苓被推举为名誉会长。随后,该会相继加入了国际足球协会、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等多个国际体育组织,并派观察员出席观看奥运会。
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南开学子、绰号“飞毛腿”的郭毓彬在“八百八十码赛跑”和“一英里赛跑”两个项目中挫败日本选手,获得了两项冠军。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夺金。
1920年,远东体育协会和远东运动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联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
1932年,张伯苓积极联系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征得同意后,张学良捐赠8000银元,将人称“兔子腿”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派往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比赛,刘长春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见证并参与这一历史时刻的张伯苓悬腕挥毫,激动地写下:“智力竞新,强国之鉴”。
1945年,张伯苓组织召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议,决定申办第十五届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尝试申办奥运会。
第十四届奥运会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时,中国代表团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了53人,比赛项目也发展到田径、游泳、篮球、足球和自行车5个项目。
此后多年,张伯苓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华北体育联合会、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会长;先后发起全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华北运动会,历任赛会会长、总领队、总裁判……他以终生的实践传播践行奥林匹克精神,以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和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 :《留学生》杂志
部分资料参考张伯苓研究会、南开大学校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