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意大利语教师,我的职业生涯似乎注定与课堂和行政事务为伴。然而,2016年10月的一次机缘让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被派驻意大利恩纳科雷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首任中方院长。这段长达四年的旅程,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一段跨文化交流的精彩旅程。
从构想到实践
鲜花节的筹备历程
2017年初,我们得知了诺托市有举办鲜花节活动的传统,这是一场以鲜花为媒介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每年都会邀请一个国家作为主宾国。当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心中萌发:为什么不让中国成为这个节日的主角?于是,我们开始了与诺托市政府的漫长接洽。在原国家汉办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文化处的鼎力支持以及大连外国语大学和恩纳科雷大学的悉心帮助下,我们成功促成了2018年以中国为主宾国的鲜花节。双方从最初的陌生与隔阂,到逐渐建立信任,再到最终确定合作,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孔院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2017年5月,作为预热来年活动的精彩序幕,孔院精心设计的京剧旦角花毯在第38届诺托鲜花节上惊艳亮相,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紧接着,我们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全面投入到2018年的活动规划中。

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方对中国文化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例如,有人误将寿司视为中国的传统小吃,有人认为樱花是中国的国花,甚至有人因为在当地很少接触到中国人的葬礼,而戏称我们为“不死的中国人”。这些误解虽然令人啼笑皆非,却也反映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此,我们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成功化解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盛开中国”
鲜花节的辉煌篇章
2018年5月,以“盛开中国——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39届鲜花节盛大开幕。中意两国艺术家共同合作,利用花瓣、咖啡豆、咖啡粉和米粒为原料,在诺托市的主街道上绘制了一条长达122米、宽约4米的“鲜花花毯”,包括孔子、敦煌飞天、杨柳青年画等16个经典形象,这条展现中国元素的鲜花花毯震撼了无数游客的心灵。

鲜花节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作为此次鲜花节的配套活动,孔院与诺托市政府合作设立了“中国之家”文化展,将一幢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装饰一新,举办了兵马俑图片展、中国书画展和旅游资源图片展。同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的互动活动,包括书法、茶艺、中国传统乐器体验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我们还在诺托市的标志性场所举办大型户外文化活动,市政府大楼前的功夫表演、舞龙舞狮和中国歌舞演出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城市广场上,小型街头中国音乐会将中式旋律融入巴洛克街头。首日的开幕晚会和最后一天的灯光秀更是让节日气氛高潮迭起。当中意两国国旗飘扬在诺托市的大街小巷,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欣慰。

“花开两地”
鲜花节的深远影响
为期3天的鲜花节吸引了超过15万名游客。西西里大区电台全程直播,意大利国家和地方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内媒体的关注更让这场盛会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这场以“鲜花”为语言的文化交流,成功架起了中意友谊的桥梁,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它不仅彰显了孔子学院在文化推广中的创新实践与独到视角,也成为中意人文交流的一次成功典范。
时至今日,诺托市的街头依然留存着鲜花节的记忆:墙上的照片、博物馆的展览,甚至在社交媒体中,也常常能见到与活动相关的影像和描述。
在新媒体平台上,我发现了一段深情的描述,“在一个中国鲜为人知的异国边远小城,距离中国近8000公里,本地人却对中国倍感亲切。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电视上不仅能收看中国的节目,每年举办的鲜花节上,甚至还有中国文化的展示专题。”这段话,既真切又温暖,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文化的桥梁
从鲜花节到教育合作
鲜花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在那一刻点燃了诺托市的“中国热”,更为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和中意交流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结束后,孔院与西西里大区教育厅及70所中小学签订了汉语教学合作协议,成立了西西里大区汉语教育联盟。这一合作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学生走近汉语和中国文化。
此后,我们在历史悠久的巴勒莫大学开设了汉语学分课程,为学术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14名来自西西里的高中生参加了由孔院组织的冬令营,来到中国亲身体验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些实践,不仅促进了中意两国的教育交流,也进一步扩大了孔子学院在西西里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拓展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形式,进一步深化中意文化交流。截至2020年,孔院成功策划并举办了超过100场文化活动,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包括“中欧文化碰撞下的女性角色变迁”高端论坛、“一带一路”专题学术讲座、“欢庆中国年”系列文化推广活动、《潆回城下》主题画展、西西里“青少年文化节”以及作家余华见面会等。孔子学院逐步成为促进中意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培养更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时代“马可·波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孔子学院充实的4年职业生涯中,我从一名青涩的初学者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跨文化沟通者。再次踏上教育的征途,回归熟悉的教师岗位,我致力于将这份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实践经验,融入每一堂课和每一次交流中,努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用生动而真挚的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之美。我相信,这些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年轻人,将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全球理解的文化使者。
(作者孙傲,大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大连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副院长)
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