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医疗卫生分会秘书长,上海德济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医疗卫生分会(以下简称“医务分会”)的秘书长,我的核心职责之一,便是在分会会长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我们这支汇聚了上海顶尖医疗资源的“豪华专家天团”,走向不同的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义诊交流活动。
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无比温暖的工作——每一次义诊,都是一次医者仁心的直接传递,更是一次“海归学人”服务祖国、回报社会的生动实践。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在不同场景下组织义诊的实践与体会,这些经历如同一幅幅色彩各异的画卷,共同构成了我们分会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丰富图景。
画卷一:社区义诊的温度与挑战
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国际大都市组织义诊,感受是独特的。这里的居民不仅“挑庙”(选医院),更“挑和尚”(选专家),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高,需求也更加精细化。这也恰恰凸显了我们分会专家团队的价值——他们来自沪上知名的大医院,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是名副其实的“医疗天团”。而当我们走进社区,对专家信任度高的市民给予了非常热烈的反馈,经常出现“专家到了下班时间依然被热情群众包围”的景象。
居民们带着详尽的病历资料、清晰的诉求而来,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这种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问诊,更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精准对接”。
上海的义诊,是在高起点上满足市民对优质、便捷医疗资源的期待,是分会影响力在都市沃土中扎根、生长的过程。专家们精湛的医术和耐心的解答,赢得了口碑,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部分居民“看专家难”的痛点。
画卷二:走进高新企业的深度对话
如果说社区义诊是“普惠”,那么近年在医务分会会长徐建光的精心组织下,分会“医疗天团”走进沪上多家高新科技企业的义诊,则更像是一次高层次的“健康对话”与“智慧碰撞”。
面对这群以高知、青年为主体的群体,义诊的氛围截然不同:他们与专家的交流信息密度极高——他们不仅关心自身的亚健康状态、职业病预防,更热衷于探讨前沿医学进展、健康管理理念。此外,不少年轻人并非为自己问诊,而是急切地为远方的父母咨询健康问题。从他们细致的问题描述和对治疗方案的关切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一代独生子女对父母健康的忧虑和对养老问题的现实考量,这份沉甸甸的孝心与责任感,也触动着每一位参与专家。

对专家团而言,走进高新企业同样是一次宝贵的体验。交流中,专家们不仅感受到被高度尊重,更能近距离了解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前沿。这种跨界的视野,常常能激发灵感,为未来可能的医工交叉创新合作埋下种子。专家们反馈:这样的义诊,既是服务,也是学习,是双向赋能的过程,激励着大家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不断创新、引领。
画卷三:辐射周边地区的纽带作用
医务分会的脚步不止于上海,为了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及服务更广人群的号召,专家团频繁前往周边及更远地区义诊。那里的体验与上海本地大不相同:义诊团队由上海顶级医院专家组成,在当地是难得的阵容,因此每次活动都异常火爆。经常出现热门科室前大排长龙,专家们常因不忍拒绝远道而来的患者而一再延长看诊时间的场景。
我想,离沪义诊的意义,远超一次性诊疗。其重要价值在于架设学科交流、人才培养的纽带。当地陪诊医生能近距离观察学习顶级专家的诊断思路、沟通技巧和方法,是宝贵的“实战带教”。更可喜的是,通过义诊平台,专家与当地医生建立了“点对点”联系。后续的远程会诊、病例讨论、进修学习等长效帮扶机制得以建立,将“输血”变为可持续的“造血”,切实促进了当地医疗水平提升,成为连接上海与周边医疗发展的重要桥梁。
画卷四:云南山区义诊的叩击与承诺
为了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健康帮扶号召,医务分会的足迹还延伸到云南山区。这里的义诊带来最强烈的震撼与触动,也坚定了我们持续帮扶的决心。
尽管国家持续投入,上海也进行对口支援,但医疗人才培养漫长艰巨。在偏远山区,硬件设施或有改善,但与上海的诊断水平、诊疗理念仍有显著差距。更大的挑战来自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诊疗条件。
去年一次义诊遇到的患者让我至今难忘:他和我年纪相仿,跋涉几小时山路赶来。询问日常用药时,他小心翼翼掏出一个纸包,里面竟是以牛粪为主的民间偏方。这一幕直接揭示了健康知识盲区与经济落后对健康的制约。另一患者同样心酸:告知需要脑电图检查明确病情时,他掏空所有口袋也凑不齐检查费,那无助的眼神令人唏嘘。
这种巨大落差更坚定了我们行动的决心:由于一次义诊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弥补落差需要持续帮扶。因此,医务分会今年正式启动“公益帮扶云南癫痫、脑瘫青少年”项目。项目通过公益手术、设备扶持、远程诊疗支持及医护培训,精准帮扶云南贫困地区癫痫、脑瘫青少年群体,努力弥合治疗差距,为他们争取更有希望的未来,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悲剧。
在多元图景中践行海归医者的使命
从繁华都市到创新高地,从周边城镇到偏远山区,每一次义诊都是一次对“医者仁心”的再认识,一次对“海归学人”责任与担当的践行。不同的场景,折射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不同侧面,也赋予我们分会工作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意义。
在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在资源富集之地,我们要做的是锦上添花,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服务;在创新前沿,我们要促进智慧碰撞,激发跨界合作;在辐射地带,我们要架设桥梁,推动学科共建与人才培养;而在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更要倾注全力,努力弥合差距,传递温暖与希望。
组织协调这些活动,虽然琐碎辛苦,但看到专家们无私奉献的热情,看到受助者眼中信任和谢意,看到帮扶联系逐步建立并产生实效,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无比值得。
作为医务分会秘书长,我深感荣幸能参与并见证这一切。未来,我们医务分会将继续在总会的指导下,在分会会长的带领下,秉持初心,汇聚海归医者的智慧与力量,步履不停,跨越山海,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描绘出更多温暖人心的仁心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