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涌,千帆竞发。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山东青岛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稳健。民建青岛市委会以海归会员为纽带,充分发挥其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与技术优势,通过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创新跨境合作模式,助力会员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赢得主动。

  以才为媒

  “在日本学习时,我就曾思考如何让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青岛丰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带领团队研发的谐波减速器,如今正服务于日本、欧美国家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项目。这位海归企业家依托民建平台对接欧美资源,推动青岛智能装备企业与欧美多个国家达成数字化改造合作。

  像李军这样的“跨国资源链接者”,在民建青岛市委会海归会员群体中并非个例。留澳归国的马超,凭借对国际碳交易规则的了解,协助青岛环保企业获得欧盟碳关税认证,使企业产品成功进入国外市场;曾任职券商投行部、基金管理公司、国企投资部门的李敬文,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帮助本地物流企业对接国际资本市场。

  据统计,近年来青岛民建海归会员累计促成会员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达成合作项目10余个,涉及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领域。

  育才赋能

  企业闯荡海外,需要扬帆的勇气,也需要识途的智慧。通过构建“三维赋能体系”,助力会员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远见课堂”拓视野。民建青岛市委会组织近百名企业家赴深圳、上海等地考察,在腾讯、大疆、华大基因、商汤科技等企业学习数字化出海经验。同时,开设《新资本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服务与发展生态圈——助力中非合作“向新”发展》《在中亚做生意:哈萨克斯坦的真实机遇与隐形成本》等课程。

  ——“实战沙盘”练本领。举办与跨国公司的业务对接会,拓宽会员企业的市场渠道;组织会员企业参加“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服务与发展生态圈——塞拉利昂国家专场青岛对接会”,促成部分会员企业与塞方部分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组织基建、贸易、电商、新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会员企业家赴哈萨克斯坦进行项目考察并促成了化妆品贸易、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合作。

  ——“护航网络”破壁垒。充分发挥民建青岛市委会法制委员会、民建市南区基层委“思源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建立“出海服务联盟”,为企业提供国际法务、税务筹划等多项专业服务;利用民建会员在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业务优势,在国外多个城市设立“民建驿站”,为出海企业提供在地化资源对接。

  向海图强

  数据显示,青岛民建会员企业的“出海”足迹已从东南亚延伸至非洲腹地,从智能机械装备输出到跨境电商生态共建,一张具有韧性的全球合作网络正在成形。

  青岛民建青年委员会的会员们聚焦“数字化出海”新赛道,以技术赋能帮助传统企业;对外联络委员会的会员们则打造“全球产业合伙人”计划,联动海外商会、中资机构及本土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跨境供应链节点。

  站在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眺望,满载精密零部件的货轮正驶向名古屋港,跨境电商集装箱即将发往韩国的釜山港。当哈萨克斯坦农场主用上青岛制造的农具,印尼电商直播间热卖青岛特产,这些跨越山海的合作背后,是几十位民建海归会员搭建的“双向赋能通道”。

  “企业‘出海’需要组织化、系统化的支撑体系。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为青岛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民建青岛市委会主委刘瑞金说。